第二百零四章 历史性的碰面!
    从前,越州城是一套账目,所有的支出收入,都从一个账上走,但是现在,越州来了新的上官,就不太好这么干了。

    毕竟,李云弄到的钱里头,有不少来路不怎么干净,那位杜使君工作这么认真,谁知道会不会突然揪住不放,真要闹僵了,闹到翻脸的地步,那多半就要见血了。

    刘博出去经商,是年前就定下来的事情,不过这只是临时的差使,将来刘博还是要回到李云身边办事的。

    这个时代,商人的地位以及作用,都不算高,刘博能力十分不错,只用来跑行商是屈才了,将来李云地盘做大了,可以让刘博负责一些官营的买卖。

    “老九。”

    刘博要离开之前,李云叫住了他,叮嘱道:“你这一趟出门,不要跑太远,就在江东跑一跑就行了,不过有一件事需要你留意。”

    刘博连忙说道:“二哥你说。”

    “外界的消息,能打听到当然是好,要是打听不到,也无关痛痒,但是伱要替我留心注意江东的粮价,最好每过几天,派人送消息回来给我。”

    在两年前,也就是还没有发生一系列变故之前,宣州的粮价一斗米的价格,只要四五十钱,一斗米差不多十二斤,也就是说,一斤粮食只要四个钱左右。

    从宣州的石埭之乱之后,粮食就已经开始涨价,这个时候一斗米已经要六七十钱,越州之乱起后,粮价再涨。

    如今,越州地界的米价,一斗米的价格已经超过了百钱。

    也就是说,一石粮食现在就差不多要一贯钱了。

    这是大周数十年未有的价格,也是乱世特有的价格。

    这还是因为,江东没有受到中原之乱太大波及的原因,李云虽然不知道中原州郡的确切粮价,但是在他想来,现在中原各州郡的粮食价格,恐怕已经到了夸张的程度。

    不管在哪个时代,想要治理好一个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稳”字,因此维持稳定,就是当权者最紧要的事情。

    而想要维持稳定,粮价就不能太夸张,不能让百姓吃不上饭。

    刘博虽然不太理解李云的想法,但还是点了点头,开口道:“好,二哥,我会注意的。”

    他看向李云,开口道:“二哥,我是不是应该买一些粮食回来?”

    李云想了想,开口说道:“现在粮价太高,你卖盐的钱买不了多少粮食,不过你可以替我打听打听,江东道哪一家,是贩粮的大户。”

    “打听清楚了,也派人一并送回来给我就是了。”

    刘博闻言,嘿嘿一笑:“二哥想要…”

    李云打断了他的话,笑着说道:“为了越州的粮价稳定,我准备搞个常平仓出来。”

    说到这里,他看向刘博,轻声道:“可是眼下这个粮价,咱们所有的钱全部出去,恐怕也就刚好够把常平仓给搞起来。”

    刘博挠了挠头,问道:“二哥,常平仓是什么?”

    “一座仓库。”

    李云耐着性子,给他解释了一句:“丰年谷贱的时候每斗米加三四个钱收粮入仓,保证粮价不会太贱,荒年粮价暴涨的时候,再按照收价放粮食进入市场,平抑物价,保证粮价不会太高。”

    在李某人的规划之中,刘博是按照经管钱粮的方向培养的,因此他才会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这些相关的知识。

    刘博很聪明,听了一遍之后,就已经完全听明白,他眼睛一亮,拍手道:“二哥这个这个法子好,这样一来,只要咱们手里有足够多的粮食,越州一地的粮价就永远不会涨起来。”

    说到这里,他想了想,嘀咕道:“二哥,你说朝廷怎么就想不出这种好办法?”

    “要是朝廷能在各地设这种常平仓,哪里还会有那么多饥荒?咱们上一辈,说不定都不至于上山落草。”

    李云沉默了一会儿,微微摇头道:“我在书里看到过,大周开国初年,不少地方都设了常平仓,只是后来时间长了,这个法子便慢慢废弃不用了。”

    “为什么?”

    刘博挠了挠头,想不明白。

    在他看来,常平仓的这个机制非常完美,可以完美的解决灾年粮价暴涨的问题。

    “因为…”

    李云默默吐出了一口浊气,开口道:“原因有很多,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不过最直接的原因是,我想可能是各地的官员虽然会在丰年收粮入仓,但是欠年却不会平价放粮,反而有可能会官商勾结,高价粜米。”

    他看着刘博,颇有些无奈:“这一买一卖之间,就能大捞一笔,那些地方官,碰到穷鬼都恨不能榨上一榨,怎么可能放过这种大赚一笔的好事?”

    刘博若有所思,然后也跟着叹了口气。

    “经都是好的,被和尚给念歪了。”

    李云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你闲下来的时候,也多看看书。”刘博点了点头,

    “我知道了二哥。”

    …………

    次日,刘博就带着二十来号人,扮成了一个商队,出去做生意去了。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车上拉的货物并不都是盐,还带了一些越州本地的特产,运到别的州郡售卖。

    刘博离开之后,李云除了偶尔出城看一看城外越州营的情况之外,其他时间大多留在越州城里,处理一些越州城里的事务。

    倒不是他专权,实在是杜谦没有在城里,一些事情他不处理,便没有人能够处理。

    就这样,一转眼又是几天时间过去,时间来到了显德五年的上元节。

    越州城里,又稍稍热闹了起来,一些没有家人遇难的人家,都开始准备灯,开始过今年的上元节了。

    哪怕是一些失去了家人的家庭,这个时候很多也都振奋了起来,参与进了这场节日之中。

    上元节的晚上,就在越州城一片热闹的时候,有主仆二人冒着寒风,很是狼狈的进了越州城里。

    进了越州城之后,仆人来安忍不住埋怨道:“大冬天的,非要出去到县里跑一圈,就不能暖和一点再出去…”

    杜谦杜公子回头恶狠狠的看了他一眼,骂道:“暖和一点就春播了!这事不办好,越州的春播怎么搞,那些田,你下去种吗!”

    来安被骂了一句,缩了缩脖子,还是有些不服气:“几个县不都按照那个李司马的命令去办了?咱们下去跑了一圈,等于是白跑一趟。”

    “奇怪就奇怪在这里。”

    杜谦摸了摸被冻的通红的鼻子,喃喃道:“我在越州,见到他写的告示,还觉得他这个人有些异想天开,做事不踏实,没想到到下面各县一看,那道文书,各县竟然都在照做…”

    “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将一部分“无人认领”的土地,分给佃户去种,再收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田租,这个事听起来完全没有问题,但是问题是,下面各县跟各县的大族,往往互相勾结,你来我往,盘根错节。

    这个事,如果县一级不配合,是绝难做下去的,甚至各县那些无人认领的土地,都会被县一级当成蛋糕,飞速的瓜分干净。

    杜谦急着从越州离开,亲自到各县去,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他想要在春播之前,亲自督促各县做好这件事,也算是一件德政。

    可没有想到的是,到了各县之后,各县竟然都在按照李云的吩咐在办事,这个现象让杜谦很是不解,并且大受震撼。

    这会儿,主仆二人已经来到了越州的主干道上,因为今夜不宵禁,这会儿见到大街小巷上,不少少男少女拿着灯,都去放灯去了。

    再抬眼望去,大街小巷也是颇为热闹。

    杜谦抬头看了看这座越州城,有些恍惚,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叹了口气:“本想着过来,为朝廷做点事情,现在看来,真不知道我到这里来是为了什么…”

    如今的越州,不能说是欣欣向荣,但至少是各方面都已经恢复正轨了,接下来的恢复,只需要时间问题。

    而这样的越州,对于杜公子来说,太他娘的没有挑战性了!

    杜谦正在叹气的时候,不远处一个一身黑衣,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正朝着他大步走来。

    这年轻人走近了之后,才抱拳行礼:“越州司马李昭,见过杜使君!”

    杜谦上下打量了一遍眼前这位闻名已久的李司马,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叹了口气:“我才刚进城,李司马便已经知道了,看来我这一路上,李司马都派了人跟着。”

    这个时候,杜谦心里生出了怀疑。

    既然一路都有人跟着,难道他这一路上,在各县看到的情况,都是假的不成?

    李云这会儿,也在打量着这位年轻的杜使君,闻言哑然一笑,摇头道:“使君,越州刚刚经历战乱,很不安全,派人跟着使君,也是为了保护使君周全。”

    “而且,跟着使君的人,也不是下官派出去的。”

    “那个时候,下官不在越州。”

    杜谦看向李云,忽然笑了笑,拱手还礼道:“我看过政事堂任命李司马的文书,李司马奉命镇守越州,就不要一口一个下官的了。”

    “咱们互称表字即可,在下杜谦,草字受益。”

    李云抱拳,笑着说道:“我叫李昭,额…”

    “还没有表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