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荒谬且短见
    孔颖达的年纪很大了,教书教着他老人家自己就睡着了。

    李治与李慎深吸一口气外面的空气,便觉得精神百倍。

    “张柬之这个贱人,我们受伤时他笑得那样,现在想起来就牙痒痒了。”

    李慎连忙道:“皇兄,千万要冷静,要是再闯祸我们就要被赶去封地了。”

    李治双手背负,“你放心,还不想现在动手教训他。”

    李慎郑重地点头,思来想去被父皇教训了一顿之后,张柬之那张脸笑得就没停过,如今想来也觉得牙痒。

    李治道:“走,我们去找许少尹。”

    来到京兆府,两兄弟没见到许少尹,听这里的人说是与杜荷公子查看各县去了。

    李治与李慎也出了长安城,对赶车的护卫道:“去泾阳。”

    这个时候许少尹去见杜荷,除了忙造纸作坊的事,没有其他的原因了。

    到了泾阳县之后,果然找到了许少尹与杜荷。

    许敬宗看到两个皇子正在快步跑来,又道:“今天就到这里吧,老夫先回京兆府与他们商议。”

    杜荷道:“也好,许少尹还要向太子殿下禀报的。”

    “咦?许少尹这是要走了吗?”

    “嗯,有事忙。”

    李治作揖道:“许少尹慢走。”

    许敬宗黑着一张脸,翻身上马就朝着长安城而去。

    李慎小声道:“皇兄……我们不跟着许少尹走吗?”

    李治回头看向杜荷,又看看远去的许敬宗,又将目光落在了杜荷身上,道:“今天是来找杜荷兄的。”

    如今的泾阳造纸作坊还有不少人在劳作,杜荷翻看着手中的账册,又看向还站在一旁的两位皇子。

    李治行礼道:“治,见过杜荷公子。”

    “在下近来很忙,不知晋王殿下有何吩咐?”

    “这隆冬时节,有什么忙的。”

    看杜荷依旧地笑着,李治又不耐烦地问道:“你在忙什么?”

    “武功苏县的士族近来也在驰援支教,说是往后苏氏子弟不再以苏姓自居要广纳学子,传播学识,将武功县之学传遍关中。”

    李慎道:“慎也听闻此事了。”

    杜荷走出造纸作坊,又道:“京兆杜氏也不能坐视不管,也要广开学舍收纳学子。”

    “那往后京兆杜氏的人岂不是更多了?”

    “京兆杜氏如今都是叔叔在做主,他老人家说京兆杜氏传家的学识教给更多的孩子,所以并不是京兆杜氏的人多了,而是我们杜氏学识的人会更多。”

    杜荷接着道:“其实早该这样了,如果指望一个大家族人丁兴旺,可后辈们总归是良莠不齐的,不如早点变通。”

    “杜荷兄的叔叔是杜楚客?”

    “嗯,他本是魏王府的长史,也已告老了。”

    杜荷道:“听闻晋王殿下善于造一些奇巧之物?”

    李治重重点头。

    李慎道:“皇兄造出了榨汁桶与风车,都是很好用的。”

    杜荷道:“若晋王殿下,能够造出更好的印刷之术,在下便可给晋王银钱。”

    “当真?”

    “我杜荷向来待人以诚。”

    “好!待治回去,定给一个交代。”

    言罢,李治拉着李慎就又要离开。

    临走前,李慎还伸手抓了一把杏仁放入怀中。

    等两位皇子走远,年迈的应公武士彟从后方走来,“你给晋王与纪王这般承诺是不好的。”

    杜荷将账册放在书架上,回道:“与其让他们一直来寻,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若能办好也就罢了,若办不好也会知难而退……最好不过。”

    老迈的武士彟拄着拐杖,这两年他老得特别快,又道:“其实东宫很富有,晋王与纪王不需要银钱。”

    “我知道。”

    “那你还……”

    “晋王与纪王是有雄心壮志的,他们想要靠自己来闯出一番事业。”

    “你插手皇子的事,总归是不对的……唉。”

    杜荷显得很轻松,他想起一些往事,道:“东宫给的,总归不是他们自己的。”

    离开泾阳之后,李治与李慎漫无目的地走着,两人走到咸阳县时就遇见了狄仁杰。

    “晋王,纪王!”狄仁杰站在远处高呼着。

    李治迈着信步走上前,“你怎么在这里?”

    狄仁杰指了指不远处的颜勤礼,“跟着来看看。”

    李治道:“你不看着崇文馆?”

    狄仁杰作揖道:“在下现在是颜主事的弟子,不是崇文馆看门的。”

    李治低声道:“杜荷答应了。”

    “是吗?给多少银钱?”

    “给……”李治又是一想,道:“很多。”

    “很多是多少?”

    “反正就是不少,你不用问。”

    李慎吃着杏仁,给狄仁杰分了一些,道:“这个好吃。”

    狄仁杰拿过杏仁,“谢纪王。”

    “你我之间不用言谢。”

    李治看嚼着杏仁的李慎与狄仁杰,他忽然觉得自己要做大事了,不能像个小孩子一样。

    李慎嘴里嚼着杏仁,撞了撞狄仁杰的胳膊,问道:“他们在吵什么呢?”

    “开设作坊。”

    “关中的作坊还不够多吗?”

    狄仁杰蹲下身,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道:“有三户人家要一起开设作坊,起初承诺其中两家出一百贯钱,其中一家出三百贯钱,三家分利,但准备出三百贯这一家忽然手中暂时没钱,借给隔壁县了。”

    “为何?”

    “这件事说来话长了,京兆府让他们各家出字据,必须要银钱到位才能开设作坊。”

    “要是拿不出银钱,在账目中做手脚,银钱出了差错,坏得不仅仅是三家的利益,甚至会影响各县劳工的银钱。”

    “每个作坊内各县官吏首先要保障各县的劳工一定要拿到工钱,这是底线,反之京兆府是要捉拿并且关押的。”

    “因此各县县官在京兆府的高压与监察之下,有人说关中各县的县官皆是酷吏,京兆府治下官吏也都是酷吏。”

    “反正关中民风向来彪悍,也没人会去在意什么爱民如子。”

    别看狄仁杰是三人之中年纪最小的,可要说起关中治理的现状,狄仁杰这小子总是能够娓娓道来。

    张柬之科举没法及第,那狄仁杰肯定是能及第的,光看他在崇文馆这么多年月,眼看着崇文馆从一无所有走到现在,小小年纪可资历不容小觑,就连很多崇文馆的人遇到难事都要询问他。

    “纪王殿下有所不知,所谓治理就要有法可循,若法度不严,法度不明,关中发展就早晚会乱,于现在的京兆府而言,宁可多此一举,也不能有疏漏。”

    “因此啊……我们现在不仅仅在为民为社稷争利,小子说句大言不惭的话,我们还在为唐律做尝试,或许将来会一直修律法。”

    李慎嘴里还嚼着杏仁,狄仁杰说了一大堆,他根本没听进去多少,询问道:“那个骂得最凶的人是谁?”

    “那是刘仁轨,是咸阳县的县令。”

    李慎了然点头,“本以为各县开设作坊很顺利。”

    “是啊,真的要办起来就没有这么容易,各县的县令都很忙,以前的县官哪里懂得经营商贾之事,一边到处办事还要到处询问,许少尹这些天总是在问询杜荷公子,打算与杜荷公子商议出一些方略来。”

    “什么方略呀?”

    “管作坊建设的方略呀。”

    李慎又挠了挠头,看了看四下,道:“咦?皇兄呢?”

    护卫回道:“回长安了。”

    李慎依旧吃着杏仁,看着远处的风光。

    迁入关中的人很多,已有一些作坊开设起来,招募了不少劳工,就像是募兵一样,每一个进入作坊的人都要记录户籍与名字,分为长工与短工。

    李慎询问道:“这么多人住在哪里?”

    狄仁杰道:“关中修了好多好多房子,迁入关中的人也会自己动手修房子,都是京兆府在忙,关中各县的人口都翻了好几倍,以前的小县将来都会成为大县,老师说不出五年,发展较快的县的人口,可能会与一个州府相当。”

    “有这么多?”

    “那是自然,自从太子殿下执掌关中建设就有近十年了,有这般成效是当然的,再者说不然你以为关中积攒实力这么多年为了什么,正是厚积薄发之时,如今还有许多人在迁入关中,往后他们在关中定下了户籍,那都是关中人。”

    李慎细细盘算着,正如狄仁杰所言,京兆府主持关中建设没有十年,也有八九年了。

    狄仁杰道:“数年积累,一朝薄发,关中剧变,正当此时。”

    “慎,还有一问。”

    李慎是不敢小瞧狄仁杰,直接改了称呼,充满了敬意。

    狄仁杰嚼着杏仁,胖脸也跟着动,“但问无妨。”

    “作坊劳作的工钱比以前种田更多,往后岂不是没人种田了?”

    “呵呵……荒谬,纪王殿下莫要听那些目光短浅之人的话语,还说关中人会饿死,当真是谬之千里。”

    “天山都能种稻米了,松州都能屯田了,再者说田地是关中发展的底线,他们不知道效益与田亩的关系,只会怨怨自艾。”

    “粮食涨价了田亩才会更值钱,田亩值钱了农户种田的收获就更多了,现在河西走廊的情形他们没有见过,现今运入关中的粮食比运出去的粮食都多,哪怕潼关不再运粮,关中人都饿不死。”

    正说着,狄仁杰忽然抬头道:“咦?爹!你怎么来了?”

    狄知逊深吸一口气,道:“你娘回来了。”

    “啊!”狄仁杰欣喜道:“家母回来了。”

    狄知逊低垂着头,“回家吧,你娘是戴孝来的。”

    闻言,狄仁杰的神色呆愣,他明白娘先前一直都在并州照顾病重的爷爷,现在娘回来了。

    爷爷这个年纪是不可能痊愈的,娘会回来只有一个原因,他老人家过世了。

    狄仁杰跟上了父亲的脚步,回了长安。

    崇文馆内,狄母正在大发雷霆,她将狄知逊骂了许久。

    而狄知逊一直低着头,任由妻子责骂,身为儿子他在父亲临终时不在身边,的确不孝。

    李慎拉了拉狄仁杰的衣袖,小声道:“你娘竟这般彪悍。”

    狄仁杰刚想开口。

    “竖子!过来!”

    听到家母一喝,狄仁杰吓得一个激灵,低着头走上前。

    随后狄家父子便在灵位前磕头大拜。

    狄母披着孝衣,也没了刚刚的气焰,跪在一旁抽咽着。

    其实狄知逊已很出息了,他虽说没来得及参加科举,但在京兆府任职之后,如今官拜刑部侍郎,也算是没有败坏狄家之风。

    皇宫的太液池边,李渊看着一卷书信,低声道:“他也走了,唉……”

    这封书信是从并州送来的,狄孝绪过世了。

    李承乾听着爷爷又说起了当年,当年爷爷与狄孝绪在年轻时就相识,那时候爷爷从晋阳起兵,就想要拉拢狄孝绪,后来父皇即位之后,也给了他老人家许多官职。

    奈何他老人家不愿意奔赴长安,只能给一些虚衔,享朝中俸禄。

    他老人家那时候开始就在并州养病了。

    再之后,狄家的三个孩子,一个在江阴任职,还有一个在益州任职,最年轻的一个便是狄知逊,在长安任职。

    狄孝绪还是念着前隋的,他是大唐立国之后,要复辟的前隋官吏中较为可惜的一个。

    好在他的儿子们,都在为李唐效力。

    李渊感慨道:“有朝一日,朕也会过世的。”

    李承乾道:“舅爷说他老人家还想着看孙儿登基。”

    “那你怎么还不登基呀?”

    “父皇坐着皇位呢,儿臣已与郑公商量好了……”

    一旁的母后忽然咳嗽了两声。

    李承乾侧目看去,又见到了母后身边的杨妃,此刻杨妃的笑容凝固,神色颇为古怪。

    就连李恪也瞪着眼珠子,半晌说不出来。

    李承乾重新端正一番坐姿,看了看天色道:“爷爷,今晚想吃什么?”

    李渊抚恤思忖,“家里还有牛肉吃吗?”

    “牙口不好就不要吃牛肉了。”

    “朕可以喝肉汤。”

    “牛肉汤上火,别喝,上次贪嘴就难受得两天才消下去,只能喝药祛火,为此还拉了肚子,几番折腾才熬过去,别碰牛肉了。”

    “哎呀,那朕还能吃点什么?”

    “吃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