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气愤
    也许是睡前看了一会儿王晏画的象生花,谢玉琰迷迷糊糊做了许多梦,后来只记得在给一个人簪花。

    那人低下头,她将手中的象生花端正地簪了上去。

    然后赞叹了一声:“好看。”

    自然是言不由衷的,因为她好似都不记得那人长得是什么模样。

    谢太后除了国破的时候,很少入梦,万事穿心过,半点不留痕,又怎么会造出梦境?

    今生倒是时时会在沉睡时,突然搅起一阵波澜。

    但也不会去细想。

    早晨吃过饭,张氏就要带着拜师礼去见童先生,童先生正式收下杨钦为弟子。

    杨钦穿着一身崭新的衣袍,看起来格外的精神。

    张氏笑得合不拢嘴,去年钦哥儿只能缩在灶房里看书,今年家中就置办了桌椅、用具,东侧室也收拾出来,让钦哥儿住了进去。

    接连不断的好事发生在她们身上,让人感觉好日子就在前头。

    “去吧。”谢玉琰向钦哥儿点头。

    杨钦应声:“我与母亲早去早回。”

    这两日家中事多,杨钦总是不放心。

    母子两个向外走去,走出三房小院子,看向二房主屋。

    二房冷冷清清,二老太太和二老太爷的院子彻底被搬空,宅、地都收回了三房名下。

    谢玉琰问张氏要不要搬回去住,张氏摇了摇头。母子两个都觉得他们现在住的院子挺好,虽然不大,却也够用。

    想想二老太爷、二老太太为了争夺那宅子不惜向手足下毒手,就遍体生寒。

    杨钦道:“嫂嫂说,等开春的时候,将那处院子改成祠堂和族学。”

    张氏点头:“你嫂嫂想的周全。”

    将杨氏祖宗牌位供奉进去,子孙祭拜的时候,不要忘记这段族中争斗的往事,以此告诫杨氏子孙。

    母子在门口上了马车,车夫正要催马前行,杨钦撩开帘子恰好看到一行人进了永安坊。

    ……

    童子虚今日早早就起身,就是要等着杨钦来拜师行礼。

    一切准备妥当坐在屋子里,片刻之后,杨钦进了门,先由张氏奉上礼物,杨钦按规矩拜师、敬茶。

    礼成之后,童子虚的好友和弟子们都进门恭贺。

    不过杨钦笑得却有些勉强,连同张氏都一脸担忧。

    “可是家中有什么事?”童子虚开口问。

    杨钦的眼睛立即红了:“衙门的人一早去了我家中,让我嫂嫂交出佛炭和泥炉的方子……说是为大名府百姓着想……”

    童子虚的脸沉下来。

    几个读书人互相看看,昨日穷措大左尚英的话,今日就成真了。

    童子虚皱起眉头:“你嫂嫂呢?答应了?”

    杨钦摇头:“嫂嫂催我快点过来,不要耽搁了时辰,家中到底如何了,还……还不知晓。”

    拜师之后,本要吃宴席,不然童子虚也不会将好友请过来,没想到就出这样的事。

    童子虚道:“你们现在就回去,有确切的消息,立即告知我。”

    杨钦点头。

    母子二人匆匆离开,弟子们也各自去忙碌,童子虚才看向柳二郎等人:“不知谢大娘子会不会拒绝?”

    有人道:“我们如何才能帮上忙?”

    柳二郎摇摇头:“就是现在去衙署打点,恐怕也来不及了。”

    想要声援谢大娘子,好似也找不到借口。

    众人正在思量,就听左尚英道:“真是如此,只希望谢大娘子能撑住,旁人我不知晓……但大名府的那些商贾……私底下都是见不得光的手段。”

    “他们不是用佛炭的名声压谢大娘子吗?那我们就盯着这桩事,但凡有人故意抬高泥炉价钱,或是压低雇工工钱,我们就找去衙署,请知县为大名府百姓做主。”

    柳二郎等人听得眼睛一亮。

    “好主意,”柳二郎道,“我们就按尚英说的做。”

    左尚英看着桌案上的小报:“再说,我们还有小报。遇到不公事,我们还能写在小报上传出去。”

    屋子里的人,直到现在才豁然开朗,他们之前怎么没想到,小报还有这样的用处。将那些见不得光的事都揭开来。

    ……

    永安坊,杨家。

    谢玉琰坐在堂屋中,看着手中的公文。

    桌案上摆着一只泥炉,里面的佛炭烧的发红,上面烤着的柿子发出阵阵香气。

    县丞在几日之内,见谢大娘子四五次,每次谢大娘子给他的感觉都不同。但他无一例外都心中发虚。

    尤其是今日。

    他拿着公文而来,走进杨家时却有些犹豫。

    这堂屋里,只有谢大娘子和杨氏几个族人,气氛却压抑地让他有些喘不过气。

    县丞正要讲一些大义之语。

    谢玉琰却开口:“就像大人说的那样,我做佛炭和泥炉乃是受智远大师点拨,并非一心逐利。”

    县丞哑然,他明明什么都还没说。谢大娘子就好似已经当他说了。

    说好听点,就是谢大娘子识时务。

    说难听点,就是懒得听他唱戏。

    “让我拿出做泥炉的法子也不是不行,但我有几点要求。”

    一下子话语掌控权就到了谢大娘子那里,县丞也只能听着。

    谢玉琰道:“这泥炉我们才开始烧制,恐会有些不足之处,万一将来出什么差错,一概与我们不相干。”

    县丞道:“自然。”

    谢玉琰继续道:“雇工至少每人一百文钱。不管是佛炭还是泥炉,东家得利不得超过三成。”

    县丞下意识地点头。

    谢玉琰道:“佛炭、泥炉做法得益于智远大师,我可以将这两样做法献出,得到这做法的人,也不能卖方赚钱。”

    县丞道:“应该。”

    谢玉琰顿了顿,似是在思量:“就这些。”

    县丞略微松一口气,谢大娘子定是不想将方法交出,可眼见无法推脱,只能设下几个难题。

    这些想明白之后,也算不得什么。

    谢家烧窑那么多年,得到了方法,必然能知真假,烧不出与杨家一模一样的泥炉,也会告去衙署。

    至于雇工一百文,那就是谢家自己的事了。

    谢玉琰点点头:“那我就与大人写文书。”

    事不宜迟,县丞自然答应。

    将文书写完,谢玉琰似是才想起来询问:“不知道衙署有意让哪家陶窑与我们共同烧制泥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