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以兵代赈,以工代赈
    皇极殿内,文武百官各抒己见。

    这种事犯不上争吵,所以平日里朝堂上互相指责打骂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商议了一会,崇祯拍板确定了孙传庭的谥号。

    “赠孙传庭为太子太保、追封平远伯,赐谥号忠武,列祀旌忠祠。”随着王承恩念完旨意,对孙传庭的封赠也告一段落。

    紧接着。

    战死的前山西总兵官周遇吉,前宣大总督卢象升,前蓟辽督师孙承宗...等人皆被封赠。

    至于被处死登莱巡抚孙元化和前陕西总督郑崇俭,崇祯则没有给他们进行平反。

    此二人是他亲自下令处死的,如果给他们平反,就等自己打自己脸。

    身为大明皇帝,他不要面子吗?

    身为皇帝,有时面子比性命还重要!

    至于平反的工作,他已经悄悄记在心里,留给朱慈烺去做。

    届时这位大明皇帝既能笼络人心,又能稳固皇位,一举两得!

    短短一个多时辰的讨论,让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压抑。

    尤其是与这些被追封之人交好的人,他们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高兴的是,朝廷和皇帝没有忘记他们。

    难过的是,他们都死了。

    他们为大明而死,为大明而亡。

    如果这些人都还活着,大明朝肯定是另一番景象。

    虽不是中兴之治,至少李自成张献忠之流无法猖狂,辽东建奴也不可能将明军逼回关内。

    等朝堂再次恢复平静后,李邦华一脸严肃的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本奏。”

    “准奏。”崇祯坐在龙椅之上,假装毫不在意的说道。

    “遵旨。”

    李邦华拱手说道:“今内有贼寇,外有鞑虏。天灾不断,人祸不息。”

    “朝廷虽然免了全国的田赋,但还是有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导致饿殍遍地。臣与内阁几经商议,决定用赈灾之法平复流民。”

    赈灾?

    朝堂上更加安静了。

    赈灾可是一件大事。

    朝廷虽然有一套完整的赈灾体系,但乱世之下很难按照规矩来。

    属于干好了没太大功劳,干不好反而会言官弹劾甚至替别人背黑锅!

    最关键的是,灾民很有可能会造反!

    他们这些没兵没将的文人去赈灾,等于是羊入虎口。

    所以听到李邦华说赈灾的时候,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李邦华将众人的表情尽收眼底,他继续平静地说道:“攘外还是安内暂且不提,流贼屡剿不绝的最大原因是他们所到之处都有灾民,无法平定建奴的原因也是无兵可用。”

    “所以内阁打算放弃之前的以粮赈灾之法,而是启用新方法赈灾。”

    “新方法有两种,一是以兵代赈,二是以工代赈。”

    “除了山西,陕西,辽东和张献忠窃据之地,其余各地从上往下统计灾情。灾情分为三种情况,严重,较为严重,轻。”

    “灾情严重的地方急需粮食,所以用以兵代赈之法。由朝廷拨付银两从没有灾情的地方购粮,招募士兵的安家费和饷银换成粮食送给其家人,帮助其度过灾情。如此既能解决朝廷兵源,又能赈灾抚民。“”

    “灾情较严重的地方有的缺粮,有的不太缺粮,以兵代赈和以工代赈并行。”

    “李阁老,以工代赈让百姓做什么?修官道吗?现在国库的银子本就不太富裕,陛下又免了全国一年的田赋和徭役,如果再大费周章用银子修官道,就算有再多的银子也不够使啊!”户科给事中言辞犀利的反问。

    李邦华还是一脸的平静,他开口说道:“非也!本官口中的工不是修官道,而是与兵有关。”

    “兵?”

    “对,募兵需要武器甲胄,朝廷可以让灾民制作武器。等他们制作好后,朝廷用钱购买。如此既能解决朝廷武器稀缺,又能给灾民一口活路,一举两得。”

    工科给事中站出来反驳:“李阁老此言差矣!朝廷所需的武器甲胄都有严格要求,经验丰富的匠人方能制作合格,普通百姓根本做不到,也不会做。”

    李邦华白了他一眼:“工部武器种类繁多,但使用量最大的是箭矢和长矛。箭矢里箭杆,长矛的木棍制作起来并不是很难,让府县的匠人指导一二,就能造出合格的武器。”

    “其余的武器,甲胄,还是由工部负责制作。”

    见没人反驳,李邦华继续说道:“在灾情不严重的地方,使用以工代赈之法。道理我之前已经讲过,就不再重复了。”

    随着李邦华抛出赈灾的方法,朝堂上再次陷入讨论。

    户部的官员齐齐看向户部尚书方岳贡,他们怕啊!

    怕被派往各地赈灾。

    现在外面这么乱,保不齐就会死在路上。

    方岳贡被盯得后背发凉,于是站出来说道:“诸位同僚。内阁商议的赈灾方法肯定需要人去执行,但具体让谁去办差还未商定,等一会再议此事。”.

    文武百官们眨了眨眼睛,纷纷噤声。

    崇祯见时机成熟,开口问道:“众卿,内阁拟定的赈灾方法,你们以为如何?”

    在场的大臣几乎同时撇了撇嘴。

    这是询问吗?

    这是威胁!

    但凡有谁不同意,皇帝和内阁肯定会派他去赈灾。

    为了不被皇帝惦记,这帮大臣们非常默契的回答道:“臣等以为可行。”

    其实这个方法本身并没有明显纰漏,所以就算没有这道威胁,大臣们还是会同意。

    “那内阁就抓紧时间去办吧!”崇祯一脸的淡定。

    “臣等遵旨。”

    李邦华领完旨后并没有退下,而是再次拱手说道:“陛下,臣还有一事要奏。”

    “准奏。”

    “陛下虽然免了全国一年田赋,但各省,各府,各州之前都出现了赋税欠缴,或者多征的情况。”

    “臣以为应该趁着此次赈灾的机会,将这两件事梳理清楚,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