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义元年二月,盘踞幽燕两州,接号天王的杜洛周得闻宁关被破,麾下虎将曹纥战死当场。而亲任的大宁郡郡守彭炯亦是举郡反叛,降于安北军。
杜洛周因此勃然大怒,集兵四万号称十万,气势汹汹往大宁郡杀来。
叛军自广宁县沿延水而上,一路强征粮草辎重,掳掠民妇犒军,逼迫壮丁为其背运军备,于三月中至大宁城外。
此时冰雪未消,仍是天寒地冻,大宁郡辖境又多山脉丘陵,倍觉森然。
一身明黄重铠,战马裹披锦缎流苏的杜洛周领四万叛军至大宁城外,只瞧见城头安北军士卒在城头不断张望奔走,颇似畏惧自己立即挥师攻城。
而城下挖有数道错落无序深沟,士卒想要靠近城门竟需如走迷宫般辗转绕行,大军难以施展。
杜洛周不禁冷笑:“都道这张宁乃是官军大将,是当面斩杀真王的狠人!
今日一见不过如此,堂堂北道都督竟然领着安北军躲在城中当缩头乌龟!妄想凭借这几道土沟就挡住我军,简直可笑!”
旁侧立时有人应道:“那张宁看似近来风头无两,实则不过是受祖辈蒙阴的小儿!岂能与天王您相提并论?
还请天王下令,俺立即带儿郎们把这几道土沟给填了!”
开口的不是旁人,正是杜洛周麾下狼将拨速离。
其是内迁幽州的匈奴人,善马弓,麾下五千幽州猎骑是杜洛周手中唯一的骑军力量,由此可见极受杜洛周器重。
然则闻听此言杜洛周嗤笑一声:“何需费劲!
立即让随军壮丁背木板作桥,搭在沟上!再让儿郎们就地埋锅造饭,待到吃饱便挥军攻城,夺下此城易如反掌!”
“若官军放箭……”
“那本王求之不得!正好也让燕州人瞧瞧,他们眼中的官军王师可不会在乎泥腿子的命!”
拨速离舔了舔嘴唇,稍加思索后眸中透出一股凶狠:“天王,末将听说彭炯那两面三刀的小人也未讨得好。
此番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被官军派驻小宁县,就连经营多年的马城都拱手让出。
天王若遣末将率部去往马城,定能将所驻官军杀败,为天王夺回此城!
尽取官军粮草辎重!”
安北军入主大宁郡后,并未第一时间大兴牢狱,审押乱时通匪结寇之人。因而大宁郡中尚有不少叛军探哨,据其送回的消息,杜洛周倒也能将安北军兵力分布摸个七七八八。
既然安北军于大宁城中不过万余人,又缩头不敢应战,那派拨速里袭取马城倒也不失为一步妙招。
念及于此杜洛周一勒缰绳,调转马头的同时下令道:“好,本王便允了你!
记住,若能夺下马城自是再好不过!
要是不成,能将官军围在城中不令其逃遁,也算你大功一件!”
拨速离大喜领命而去,不多时叛军所在尘土飞扬,五千幽州猎骑随其去了三千,仅留两千骑于此以备缓急。
既是攻城,又占兵势之优,骑军所能发挥便极其有限。两千骑虽不多,但足能应对官军的逃遁与突击。
随即叛军大部集于城东,修筑营寨后升起袅袅炊烟,而六千人驻城西隔绝大宁与马城的联系,余下城南山脊与城北各派驻千人巡视。
杜洛周则策马于丘陵之上,此处早有心腹为其设起伞帐。他翻身下马安坐于椅凳,大有笑看弹指间城破之意。
眼见此景,率众将于城头而立的张宁不禁失笑:“这杜洛周当真是太小觑咱们了些!
当面分走骑军大部不说,又这般旁若无人的埋锅造饭,便是连那几道深沟也不做掩埋,只驱壮丁以木作桥!
怕是存了破城之后将我等一股脑掩埋进去,当了来年养田之料!”
众将一时哄笑。
稍立于后,两鬓微白且面容刚毅的皮乾平静道:“贼寇如此是笃定要以四万众强行攻城,以求一战而下。
这点从其所筑营寨简陋潦草,唯有营门拒马,连伤营大帐都未曾设立就能瞧出。
至于当面分走骑军又埋锅造饭,无疑是存了引诱我军出战,再以那余下千骑趁机抢占城门,跟进大部随后掩杀涌入城中的心思。”
对于这位新任的大宁郡郡尉,哪怕众将已然知晓其乃是将门之后,又曾履任重职,多数人心中依然有些抵触与小觑。
当即就有人问道:“皮郡尉这般说是要我军坐视不理,只待叛军整装歇息倾力来攻?”
这话无疑存了几分阴坏的心思,眼下来看好整以暇地等待叛军来攻当是上策,但倘若皮乾真这般回答又难免会显得无谋无才,仅是夸夸其谈之辈。
明知如此的张宁没有插话,他也存了几分考较。
皮氏乃是幽州渔阳郡大族,其祖辈皮豹子、皮喜之名哪怕对前世的张宁而言亦是如雷贯耳。这等入了史书居于列传的人物子孙,定然是自幼受家学渊源熏陶,熟读兵书精通旁人所不知的战争技艺。
事实也正是如此,皮乾好似为曾辨出那人的心思,从容作答:“以静制动固然不失为上策,但贼寇这般行径无疑证明其心中急切,我军正好可借此破贼!”
众人齐齐一惊,只觉得此人着实有些夸口,皮乾却向张宁拱手道:“若下官猜得不错,都督命人挖出这几道深沟,并非只是为了阻碍贼寇攻城吧!!”
被道破了心思的张宁不惊反喜,皮乾既是瞧出端倪他也便不再隐瞒:“魏大毅!”
受封八品殄夷将军,统率两千持斧锤勇夫的魏大毅迈步而出:“末将听令!”
“命你即刻率本部出城,把那些搭在沟上的破木板给本都督砸上一些!
也莫要让贼寇太过轻松了些!
至于那些被强掳征来的民丁…最好莫要伤了,但亦不要因此束手束脚!”
张宁手指城下神色冷然,可旋即他的面容又忽然浮现出几分奇异:“倘若贼寇趁势来击……
便得佯装败退往城中逃走!
介时自有兵马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