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利玛窦规矩”与右倾
    “见过姑娘。”徐光启面色如常,微笑行礼。

    “见过。”龙华民压根儿不想搭理张诗芮,甚至对郭居静的结交异教徒的行为很是不满。

    张诗芮再一次感受到了没来由的敌意,这次不仅是龙华民,还有周围的其他的教徒。但她还是礼貌地一一拜见。

    张诗芮淡然的反应让徐光启眉头一挑,他率先开口问道:“张姑娘,天师现在府内?”

    “回大人。家父病留应天,并未抵京。”张诗芮摇摇头。

    “还望天师病体早痊。”徐光启遥祝。但心里中却盘算:病了?呵。还真是时候。

    “谢过大人。”张诗芮拱手拜谢。

    “姑娘,咱们上楼吧。”见寒暄得差不多了,丁白缨便走到张诗芮身侧,小声道。

    张诗芮从丁白缨的语气里听出了催促的意思,她心有不解,但还是向耶稣会的诸位拜别:“我与好友在楼上有宴,便不打扰各位用饭了。告辞。”

    “再会。”众人亦向张诗芮告别。

    这场相会真是来匆匆、去匆匆。在绕过屏风的时候,张诗芮感觉到有审视的目光在自己身上逡巡。但回望丁白缨的师兄,却只看见一群正在喝酒吹牛的平常男人。

    “师兄再见。”丁白缨向陆文昭挥手。但陆文昭却没有出声回应,只是轻举酒杯表示自己知道了。

    他根本不用问丁白缨身居何处,甚至不用刻意去查。信息已经够多了。丁白缨跟在张姑娘身后,明显是护卫。张姑娘虽然没向陆文昭作详细的自我介绍,但隔着屏风还是听得很清楚的。所以只需要找到天师府,就能够找到丁白缨。

    “大哥,她们走了,要不派两个兄弟跟上去?”沈炼一心想搞个大案子。

    陆文昭思考片刻,说道:“当然可以。但张天师的事不归我们管,要是弄不到有用的消息,额外的花费很难核销。”

    “明白。”沈炼点点头,但还是带着一个校尉上去了。

    你不明白,师妹不会让张诗芮乱说话的。陆文昭心想。

    一刻钟后,日月摘星楼开始给耶稣会上菜。

    “子先,我等何时可以面圣啊?”龙华民向徐光启敬酒。

    “很遗憾,我现在无法告诉你确切的答案。”徐光启回敬。“你们来的时候已经过了向通政使司呈递题本的时间。所以皇上现在应该还不知道你们进京的事情。等到明天,我会以礼部的名义向皇上奏报耶稣会使团进京的事情,并恳请皇上恩准你们面圣。至于皇上什么时候批复、批复的结果如何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

    徐光启说皇上不知道耶稣会进京的事情纯属睁着眼睛说瞎话,京师十六门,每道都有锦衣卫日夜巡防。从他们进城的那一刻起锦衣卫就开始向上传递消息了。

    “那就劳烦子先兄了。”龙华民又敬一杯,表示理解。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利玛窦由天津进入北京,三天后,由吏科给事中曹于汴润饰修改的奏疏递到皇帝面前:“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献土物于皇帝陛下。臣本国遥远,从来贡献不通,逖闻天朝之声教文物,窃愿沾被余溉,终身为氓,始为不虚此生,因此辞离本国,航海而来,时历三年,路经三万余里,始达广东......”

    这封经过润饰的奏疏极尽谦恭,完全是一副远夷藩邦仰求天见的口吻。

    奏疏与贡物引起了神宗极大的兴趣,神宗一度想要见一见这些远洋献宝的异国人。但皇帝犹豫再三,还是没有破坏他自己定下的“绝不在太监和妃子以外的人面前露脸”的规矩。

    最后,神宗没有召见利玛窦。而是派画师去给利玛窦画等身像,并靠着太监居中传话,来了一场没有面圣的“面圣”。

    作为利玛窦的后继者,龙华民不可谓不清楚面圣的难度。

    酒过三巡,徐光启以聊天的口吻询问龙华民:“教宗那边有回音了吗?”

    教宗?一屏之隔的陆文昭注意到了这个词。“到重点了,仔细听。”他压低声音,然后把自己的无常簿也掏出来。

    “教宗保禄五世(PaulusPP.V)已经允准用中文翻译圣经了。”龙华民知道徐光启在问什么。

    万历四十一年正月,龙华民命令金尼阁神父返回欧洲,赴罗马向教宗保禄五世汇报在华教务,并向教廷提请,希望教廷能够允许在华耶稣会以汉语举行圣事,以中文翻译圣经。万历四十三年,教宗颁发诏谕,表示同意这个请求。

    万历四十六年,金尼阁带着教宗的诏谕再次抵达中国。

    “那教宗对‘利玛窦规矩’的看法如何?”徐光启轻轻举杯,微笑着问道。

    “教廷仍在争论,并未得出确定的答案。”龙华民有些上头了。

    “那会长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呢?”徐光启放下酒杯,拿起筷子,看了一眼郭居静。然后又将注意力投回龙华民。

    “我当然还是那個看法。祭天、祭祖、祭孔等活动含有迷信、崇拜的要素。自是有违我教教义的。只要受洗入教,就应当抛弃之。”龙华民坚定地回答道:“既入我教,当拜我主。保禄以为如何?”

    “呵。”徐光启没有作答,而是转身询问郭居静。“仰风以为如何?”

    “尼科洛·隆戈巴尔迪!你这是背叛!”郭居静本不愿与身为会长的龙华民起争执,但这个问题涉及“利玛窦规矩”,郭居静也就不能再沉默了。

    所谓“利玛窦规矩”,其实是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

    利玛窦总结了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等前辈在中国传教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想要使天主教传入中国,首先应该使天主教教义本土化。即使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合儒”、“补儒”、“趋儒”。

    利玛窦知道,想要在大明广传圣教,要么得到皇帝的支持,要么得到士大夫群体的支持,至少不能让这两方都厌恶天主教的传教活动。为此,他不惜修改教规,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

    比之前辈,利玛窦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对中国有更深刻的观察和领悟。他明白,中国的世界观或者是意识形态是全面的,是一个包括科学、技术、伦理、哲学的有机体。要使得天主教教义为中国接受,必须使它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进行天主教的“中国化”。

    利玛窦身体力行,从生活方式、观念及表达方式、道德规范、礼仪祭祀等四个方面推行天主教的“中国化”。

    利玛窦认可中国教徒祭天、祭祖、祭孔的习俗。在他看来,中国人所谓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故祭天本身就是在祭拜上帝。而祭祖与祭孔,这些只属缅怀先人与敬仰哲人的仪式,与信仰也没有什么干涉,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

    他花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用中文撰写了一本名为《天主实义》著作。他撰写此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宣扬天主教教义。但在此书中,他又处处注意教义与儒家思想的协调。比如利玛窦特地援引儒家经典中的字句,论证西方的“真神”就是中国的“上帝”。说: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

    又比如,他把基督概念中的“爱”与儒家概念中的“仁”等同起来。说,在真正的友谊中,对待别人应当像对待自己一样......

    这样的创新与突破,使得他的传教活动得到了瞿太素、冯应京、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名士的热烈响应。也使他能够破天荒地进入北京,在北京立足,直至病逝并葬于北京。

    利玛窦在世时,龙华民一直遵从“利玛窦规矩”,从未在任何场合表现出对于该规矩的反对。在利玛窦及其他中外耶稣会士看来,他就是“利玛窦规矩”最忠诚的拥趸。

    但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去世之后,接掌教务的新任会长立刻改弦易辙。他首先宣布废除“天”、“上帝”、“天主”、“灵魂”等词,一律采用译音,将Deus译为“陡斯”。

    其次。他宣布中国人祭天、祭祖、祭孔的传统与教义相悖,宣称真正的圣教教徒不应该继续进行这些富有迷信、崇拜要素的活动。

    “礼仪之争”由此肇始。

    礼仪之争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在华耶稣会内部爆发了严重的分歧。以龙华民为首的澳门总会,与两京路线上的各分会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论战。

    支持“利玛窦规矩”的人较多,并以故去的利玛窦为精神领袖,但他们却没有一个真正的领袖。反对“利玛窦规矩”的人虽少,但龙华民却是实打实的耶稣会现任会长。

    两方论来论去,始终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为避免分歧演化成分裂,两方决定让返回欧洲汇报教务的金尼阁将此问题提交罗马教廷决定。

    教廷是教事的绝对权威,只要教宗就此事颁布诏谕,无论结果如何另一方都将无话可说。

    但在教廷的诏谕到达之前,皇帝的圣旨却先一步宣告了传教事业的死刑。

    万历四十四年,礼部侍郎署南京礼部尚书沈?三次参奏在华耶稣会传教士与白莲教有染。

    这次攻击绝非无的放矢。沈?正是看到了龙华民的改弦易辙以及耶稣会内部动荡,才发起了进攻。他判断,此时的皇帝必然不会像利玛窦在世时那样袒护耶稣会。

    五月、七月、十二月,沈?三上《参远夷疏》,并得到内阁首辅方从哲及阁臣吴道南的支持。方从哲入场“南京教案”不是对沈?的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首辅大人正是算准了皇帝的心思,才顺水推舟地帮了老乡沈?一把。

    首辅的支持就像是风向标,原本中立的或是偏向耶稣会的大小官员全部转向,如洪水般朝耶稣会扑来。徐光启、杨廷筠等支持者独木难支。

    皇帝被说动了:既然尔等视“三祭”为邪祀,认为“唯一真神”并非“昊天上帝”而另为他物。那尔等就滚出大明的地界,朕不杀尔等已是额外开恩。

    万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罕见地下旨表态:王丰肃等人“立教惑众,蓄谋叵测。”,交由广东督抚驱逐出境;庞迪俄等在京参与修历的教士也勒令遣返。

    至此,南北两京的西洋传教士全部被驱逐出境。

    龙华民固执地相信,耶稣会之所以受到教案的打击,是因为朝内的声量不够。但他没有或者不愿意识到的事情是,本次打击不止是朝内声量大不大的问题,更是他自己犯了右的错误。

    经过南京教案的重大打击,耶稣会内部普遍认为龙华民的传教方式存在问题,认为“利玛窦规矩”不应被废止。这给了龙华民巨大的压力。

    但耶稣会又不搞元老院式的贵族共和,理论上能够任免会长的只有远在欧洲的教廷。利玛窦也是得了教廷的授权才能在临终时任命龙华民为会长。

    万历四十六年三月,教廷的诏谕姗姗来迟,但没有任何意义。

    教宗保禄五世此时正努力维持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兰西波旁王朝之间的和平,企图再次组织十字军进攻奥斯曼帝国。根本没有额外的精力组织教廷讨论远东地区的传教问题。

    所以教宗只是同意了没有争议的《圣经》翻译问题,并恩赐金尼阁一系列图书,让他带回大明。

    金尼阁带回的消息并没有弥合耶稣会内部的分歧。万历四十八年,神宗驾崩前一个月,郭居静返回澳门,决定就“利玛窦规矩”的问题与龙华民展开最后的谈判。

    他已下定决心,如果这次谈判仍然无法劝服龙华民,那么他永远离开澳门总会,去杭州,去他与利玛窦临别前约定的相会地点过完自己的余生。

    但就在谈判陷入僵持之际,广东香山县县衙带着礼部的函件,来到了澳门耶稣会总会,圣保禄教堂。

    礼部的邀请函和徐光启的私人信件让龙华民坚信,并非是自己“拨乱反正”的行为触怒了皇帝,而是在朝声量不够。只要加大力度支持徐光启,并发掘其他心向圣教的朝廷重臣,就能够左右皇帝的意志。既然当年利玛窦能凭借自鸣钟获得万历皇帝的青睐,那他龙华民带着价值远超当年的贡物,又何愁不能赢得新君的赏识呢?

    但郭居静却认为,这是皇帝给耶稣会最后的机会,如果龙华民一意孤行,再在中国教徒中间搞什么“反孔”、“反儒”、“反传统”,一定会丢掉这个天赐的机会。

    看着借酒意拍案而起的郭居静,徐光启的嘴角泛起一丝笑意。他眼角的余光飘向屏风,似在欣赏上面的锦绣花纹。

    徐光启举起酒杯,朝着紫禁城的方向微微一敬。心想:听仔细了锦衣卫们,把这些对话传到皇上那里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