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切为了传承
    荀子依旧生活在兰陵县兰陵山上的那座问道庐中。

    他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

    在这个时代算得上活成了人瑞。

    除了双眼有些老花,头发全都花白了之外,荀子几乎和十年前没有多少区别。

    易承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坐在竹林小院的躺椅上,听三个年轻人给他念《劝学》一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虽是晚秋,可天气还未寒冷,坐在竹林下,听少年人的朗朗读书声,是一种享受。

    张良和易承虽然在张叔的接引下到了竹林旁,可两人都十分默契的没有打断那三名少年念书。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一炷香之后,三位少年终于将《劝学》念完。

    “博懿、萩风、文昌,这《劝学》是为师写给你们的,你们可知整篇之中,为师最想要你们记住哪一句?”荀子开口说道,他的声音虽然苍老平缓,但却似乎有种积淀的厚重力量。

    三名少年人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为首的一个少年老实答道:“弟子不知,还望先生赐教。”

    “乃是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从躺椅上要坐起身,一名少年赶忙将其扶起,“人,活一世,不可止步不前,须一生都不断学习,如此,才终能有所建树。”

    三名少年都似懂非懂的点头称是,荀子又宠溺的摸了摸他们的脑袋。

    这时候张叔才从竹林旁的道口走出来道:“老爷,子房先生同一位小友前来拜谒。”

    荀子一听张良来了,眉眼中满是笑意道:“快让他们进来。”

    张良和易承这也从竹林后走出来,朝荀子作揖行礼。

    “无需客气,子房也有许久没来我这了。”荀子和煦地笑道。

    “学生有愧。”张良低头颔首道。

    “欸,你们年轻人都忙,为师能理解,这次子房来了,正好,此次为师打算把这道门理综明派门主之位传与你。”

    张良有些惊讶,赶忙说道:“学生才德何堪任门主之位。”

    荀子摆了摆手道:“纵观我教授的千余弟子,子房乃是最有资格担任下一任门主的,此事我已有决断,无需再言。”

    见张良还有话说,荀子正色道:“几十年前,老夫便将明派门主之位传于韩非,可惜韩非遭人陷害亡故,不得已才重任门主,如今已经三十余年矣,老夫老了,不知哪日便会罢去人寰,既然委任与你,莫要推辞。”

    张良只好颔首称诺。

    荀子又将目光转向张良身旁的易承,看了两眼后才对问道:“这位是...?”

    “这位乃是弟子的结义兄弟,燕枝。”张良回答道。

    荀子又上下仔细打量了易承一眼,眯了眯眼睛道:“老夫且记得,十多年前你带来一个叫荆赤的年轻人,老夫初看此人,竟觉得他们二人有些相似。”

    “这....可他们二人长相完全不同...”张良迷惑的问道。

    “哈哈,老夫说的并不是长相,而是...感觉。”说罢,似乎荀子自己都觉得谈论的有些可笑,便岔开话题道:“既是结义金兰,那有些事就不用瞒着了。”

    荀子转头对着张叔指了指那三名少年并挥了挥手,张叔心领神会,便领着那三名少年退了下去。

    “子房此次前来,是为了始皇帝焚书新政一事吧。”荀子在竹林下负手而立道。

    “正是,师尊也知晓此事。”

    “兰陵县的县令已派遣衙役来了三次,为师虽远离尘世,可名声在外,难免会被一些宵小盯上。”

    张良面色凝重,“他们敢对师尊不敬?”

    荀子笑了笑道:“现在还没有,不过日后可难说,上一次那几个衙役上门时就说始皇帝敕令,禁止谈论诗书,而且除了秦纪医药卜筮和农家经典之外、其他诸子书籍,要一律上缴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者,处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师尊将书缴了?”

    “哈哈,老夫爱书如命,怎会缴书?”荀子脸上的笑容淡去,“老夫将府上所存的六百余卷诸子百家所著之书,连夜转移到兰陵县东一处府邸的地窖中,并让人伪造抄录了一些书籍,后再交由官府焚毁。”

    张良点头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师尊所作决定甚妥。”

    荀子严肃道:“虽说我等习的是道门理综之学,可常怀孔孟之心,更愿如门中始祖所说,博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虽然诸子百家的学说与我等不同,可其中也不乏针砭时弊、见解独特之语,一概而论,一火焚炬乃是酷毒政令,不可愚忠遵守。”

    “师尊教诲弟子不敢忘。”

    荀子慈爱地看着张良,“老夫一生近百年,一切皆为道门理综之传承,所收弟子中,当属子房你最是聪颖,道门理综传给你,为师也放心了。”

    “师尊...”张良的眼眶微微发红。

    荀子看了看易承道:“这位燕枝兄弟,老夫还有些门中秘事要与子房交代,你且在此稍等。”

    易承点头称喏,荀子便由张良搀扶着朝竹林后的书房走去,看样子这一对师生是要说一些悄悄话。

    见他们两人进了竹制小楼,易承就找到旁边一个小蒲团坐了下来。

    问道庐的景色很美,青石路,竹制房,远处还有黛瓦青砖的屋舍,大片大片的竹林掩映其中,作为世外隐居之所很不错。

    有时候,易承很羡慕这种恬静的隐居生活。

    在见过司徒玄空在峨眉山上的隐居生活之后,易承也想过,如果有机会的话,自己似乎也可以进山隐居一段时间。

    躬耕田野,箪瓢素饮,虽然清苦,但有种远离世俗的清净感。

    可惜手腕上的倒计时,是锁住易承的枷锁,每一次的重生,每一次不确定的时间,都让他没有办法用一个现代人的手段真正影响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