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母拿着航运报告和丈夫商量航运发展业的前景,同时给了一个陈天衡诱惑力非常大的契机“按照怡和集团的发展轨迹下去,很难摆脱他的控制的……”
“现在航运业有契机能再造一个金蛋,就有资本拿回美怡,甚至私有化都行”这份诱导下,陈父可谓是心动不已,随着美怡发展在资本市场的受资本追捧,面临着股东扩股增资的压力,陈氏面临进一步稀释。陈父也知道,中区项目太大了,下轮融资早晚会到来,至少现在他在美怡的地位是稳住了,不能没有补救设施,所以薇清说的契机,他陈父敢去博一把。
“资金问题我们能解决,但是要重新进入这一行需要积累,我想能不能收购一家航运企业?”陈母想知道丈夫有没有这些消息
“嗯……航运业比较大的又做的比较优秀,又想出售的企业,不知道行不行……我问问吧”陈父思考片刻想起一件事说到
“别卖关子了,你说的是哪家企业?”林母着急道
“太古集团,也许有机会”陈父不肯定的说到
“怎么可能,太古集团是做航运起家的,不可能卖掉自己的祖业,就像你陈天衡不能放弃美怡公司一样”林母不信的说到
太古集团的太古航运当然不可能出售了,我说的他旗下另一家企业‘蓝烟囱轮船公司(BlueLine)’陈父继续说到这家历史已久的船队。
我得到消息,太古集团正在收购了一家美资公司HongKongBottlersFederalInc.。这家公司持有可口可的港岛瓶装业务专营权,按照太古的保守派做法,这项收购将会是一场拉锯战,如果我们这时候有意他旗下这家蓝烟囱轮船公司也不是不可能,陈天衡思考片刻说道。
——————
太古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企业,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远洋航运企业——蓝烟囱公司(BlueFunnelLine),这家公司是斯怀尔在利物浦的朋友阿尔弗雷德·霍尔特(AlfredHolt)1866年创设的“蓝烟囱”轮船公司。这家公司旗下轮船烟囱上都有一圈蓝色,醒目好识别,估计由此得名。
专营远洋航线,在上海港购置土地,于1910-1924年陆续兴建第一至第四泊位,据记载“岸线长1800英尺、仓储五万吨”,是当时上海最长的码头,曾被称为远东最先进的码头,可谓实力雄厚。
“蓝烟囱”的老板霍尔特来自利物浦,是斯怀尔的朋友、实打实的老乡,后者也是“蓝烟囱”的股东之一
在1867年,他去游说他的老乡,提议设立一家“蓝烟囱”分公司来经营长江航运
接下来要上演的是老板+职业经理人“黄金搭档”,推动公司高速发展。极具商业天赋的JohnSamuelSwire,把战略眼光投向了航运业——太古洋行是“蓝烟囱”驻上海的代理人。
斯怀尔眼光独到,他到上海不久,就对中国内河运输未来前景非常看好——通过上海-长江航运的“黄金水道”,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产品与辽阔的长江流域进行连接。
4年之后,斯怀尔仍然对航运念念不忘。大致在1872年,他以36万英镑创办太古轮船公司,资本是“蓝烟囱”创办时的2倍以上
同时在“蓝烟囱”轮船公司基础上,劝说股东共同投资36万英镑正式组建太古轮船公司,并通过购买、吞并外资的小型轮船公司,在很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旧中国的长江航运。
就是先学习后创业的意思!
二次世界大战给太古带来了沉重打击。旗下30多艘船只毁于战火,约翰在港岛建立的太古船坞和太古糖厂遭美军轰炸而毁坏殆尽。
到了1949年后,太古随后结束其在内地的商业运营,将全部业务转向港岛。
那时候公司董事会内部对企业前景异常悲观,毕竟在港岛的一片废墟中重建太古集团,谈何容易
约翰的长孙、被董事会匆忙推到前台的施约克.施怀雅。而也正是这个施约克,一举奠定了当下太古集团的庞大版图。
在他的主持下,太古集团进入港岛后的投资决策都遵循其祖父定下的红线:凡是能有“快钱”、“热钱”的行业领域,他们一律不碰
仅仅上任三年后的1950年,在施约克领导下,太古糖厂就在港岛恢复了生产,而太古船坞也奇迹般的为太古轮船生产了战后的第一艘班轮。
可谓是时势造英雄。50年代后期,太古方糖销售遇冷。当时有人提出建议,干脆关了糖厂,转而去做最流行的塑料制品。
而李佳诚挣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办的塑料花厂。但施约克不为所动,仍坚持糖厂的生产。而为了消化多余生产的白糖原料,他还在糖厂旁边建立了港岛汽水厂。
这个决定甚至引发当时媒体上的一致嘲笑,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作太古的
“最甜蜜的负债”。
可谁都没想到,就是这个小小的汽水厂,1965年收购了可口可乐在美国及亚洲的瓶装业务。当时能卖到1亿瓶可乐的美资企业
后来太古发展成为全亚洲及美国最大的可口可乐装瓶商之一,在港岛、台湾、中国内地的12个省市和美国西部广泛地区行使生产、推广及经销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专营权,专营区域覆盖逾7.2亿人口。
而与之对应的是,让李佳诚起家的在50年代风靡港岛的塑料制品生意,早就销声匿迹。
并且,施约克一直坚定执行爷爷定下的以航运为核心的业务规划,哪怕那时候港岛的股市有了第一波5年的大牛市,他也没向股市投入一分钱。
在稳定以航运为核心的传统业务的同时,施约克还带领太古集团展开一系列航空领域的拓展。
因为他觉得航空是未来。于是,后来太古集团拥有了国泰航空、港龙航空、港岛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太古航空食品供应公司、国泰航空饮食服务有限公司、港岛机场服务有限公司及航空护卫服务公司等航空和配套服务企业。
有人甚至说,港岛天空中飞过的本地飞机,绝大多数都属于施怀雅家族。毫不夸张,在施约克当掌门人时,太古集团成了一个一环套一环的巨无霸。
因此,在1983年施约克去世的时候,有港岛媒体评论指出:因为他,施怀雅家族在港岛浴火重生。
第五代太古掌门人施雅迪甚至说过:哪怕十年不挣钱都没关系。
太古集团最让人熟知的投资就是太古地产。说太古不情愿进入地产业有点矫情,可这还真的是事实。
上世纪70年代,太古船坞和糖厂搬迁,腾出大量土地。为了不让价值巨大的土地闲置,施约克才安排其次子施雅迪负责,仿照怡和洋行对九龙仓的改造,开启了长达50余年的太古地产发展之路。
在被动进入地产业并赶上港岛的第一波楼市爆炒高潮的时候,第五代掌门人施雅迪主政的太古地产仍遵循只挣“慢钱”、慢慢发展的祖训。
直到后来,太古几乎旗下的所有项目,都是只租不售。大量持有商业资产的方式,对于那些追求高速发展的房企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尤其是发明了“卖楼花”的霍大亨和把“卖楼花”发扬光大的李佳诚,对于太古地产这种只租不售的营业模式,早年也表示“看不懂”。
但并不妨碍李超人在地产生意做大了后,转而也采取类似的经营模式。可这样的经营策略,历经施约克和施雅迪父子二代掌门人,太古地产却坚持了近50年。
而且,进入内地投资的太古地产,项目开发在业内是出了名的慢。在刚刚进入广州的时候,太古地产购买了一块地皮。但他们并不着急开发,而是花了好几年对附近的商业形态、居住情况等进行研究,还参考了地方政府的政策。
这个用了十年才正式建成广州的太古汇,一建成就与太古地产旗下的太古坊、太古广场、成都远洋太古里、三里屯太古里等商业物业一样,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商业项目。当然还是只租不售。
而在施怀雅家族眼中,太古地产最重要的投资其实是酒店
施雅迪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酒店只要十年内保持微利,投资在30年左右能收回就行。因为他觉得,酒店投资最少会经营百年。能挣70年的利润,也挺好。在太古其他业务领域,也是如此
第六代掌门人施纳贝曾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太古每年的收入增长要控制在一个水平之内,不能盲目增加业务收入。因为,只有稳定的年增长率企业才能持久发展。
他甚至表示,自己认同祖训,不看重短期收入。“投资我看50年的表现”。
如果有机会走进太古集团在港岛的总部,你会发现档案馆的墙上写着这样一行祖训:
“那些可以使短期绩效看起来非常漂亮的事情,对我们都没有诱惑力。”在这句话下面,是太古集团施怀雅家族近几代掌门人的笑脸。
写到这里已经被太古的稳健折服,添加任何说辞都无法动摇那坚如磐石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