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天启皇帝的支持,魏忠贤精神抖擞就去安排这个事了。
等魏忠贤走后,天启皇帝笑着摇摇头,他自然明白魏忠贤如此热衷于此事究竟是什么打算,魏忠贤忠心能办事天启皇帝是知道的,册封腾格尔部固然有魏忠贤刚才说的那些理由,可背后魏忠贤也有着自己的算计。
这算计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允许,利用腾格尔部把边贸控制在其手中罢了。边贸的获利是巨大的,上次冯铨回京后报上来的那些事天启皇帝至今还记得,他也没想到区区一个山西之地,晋商会如此之富,而和晋商勾结的朝廷官员尤其是东林党人在其中弄了那么多的银子。
朝廷一直缺钱,天启皇帝为了弄银子想尽一切办法,这也是他私下让魏忠贤停止召回地方税监、矿监,并利用户部清税的理由迂回,从而从江南征商税弄银子的主要原因。
现在赋税方面有了好转,可依旧还不能满足财政需求,再加上这两年内库的银子一直只出不进,长久下去天启皇帝也有危机感,而现在边贸的合作让他看到了开辟另一条财路的可能。
至于魏忠贤在想什么,又为何如此热衷此事,天启皇帝心里也很明白。魏忠贤无非是想借此也弄点好处,从中中饱私囊罢了。不过这对于天启皇帝而言并不生气,相反他还是鼓励的,一来魏忠贤对自己的忠心不容质疑,二来既然要用魏忠贤就得有容人之量。
常言说的好,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的快是根本不可能的,做大事者有时候不能那么死板,只要下面的人听话,能给自己弄到好处,过手之间沾点油水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天启皇帝清楚如今朝堂上这样类似的事比比皆是,别说内廷了,外廷和地方上都成了惯例,上面拨一百两银子办事,到最后能落到实处的有两三成就算不错了,中间的差额早就成了所谓的“漂没”,从而落到了那些官员的手里。
官员们都这么干,更不用说太监。再说了,太监是皇家的家奴,太监也是没有根的人。太监的银子捞的越多又怎样呢?这些银子又不可能传给自己的儿孙后代,作为家奴的太监手里的银子说白了无非就是替皇帝暂管罢了,只要皇帝一句话,太监的生死都在自己的手里,那些银子随时随地都能落到皇帝的手里。
所以说天启皇帝并不担心魏忠贤贪婪,只要他对自己有用就行了。这个事就交给魏忠贤去办,以魏忠贤的聪明一定能把事办好。
暂且把此事放到了一旁,天启皇帝拿起了一旁的奏折细看。
天启皇帝是少年君主,但他却有着年龄绝不相符的沉稳和智慧。在外人看来,天启皇帝喜好木匠,每日都呆在后宫热衷于木匠活,除了大朝会外,天启皇帝很少见朝臣,就连内阁阁老要求见皇帝也必须通过魏忠贤才行。
这点似乎和他的祖父万历、曾祖嘉靖有些类似,都是不务正业的皇帝。可实际上天启皇帝并不像外面传言的那样,他虽然的确喜欢做木匠活,可喜欢归喜欢,天启皇帝对于这个爱好也仅仅只是爱好罢了,平日里做木匠活只是他的消遣,用这种方式锻炼身体和减轻压力,而不是沉迷此举而不拔。
相反,天启皇帝对政事很是上心,无论朝堂和地方的事他一直密切关注,就连每日的奏折也都是亲自过目,表面上似乎把大权交给了魏忠贤,实际上魏忠贤只是天启皇帝摆在前台的工具人罢了,皇权依旧牢牢控制在天启皇帝的手里。
天启皇帝的这种做法并不稀奇,无论是修仙练道的嘉靖皇帝还是他那位几十年不上朝的爷爷万历皇帝,他们表面上似乎都不问政事,一个热衷于修炼,一个热衷于在后宫当宅男。
可谁又能知道,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却一直牢牢掌控着朝政,如果他们真如表面那样的话怎么可能做到呢?就和天启皇帝一样,外人只以为天启皇帝躲在宫中每天当小木匠,可实际上天启皇帝每日花费在政务上的时间远超出他干木匠活的时间,甚至许多时候都会熬夜看奏折,但传到外面却成了天启皇帝熬夜干木匠活了。
对于这种传闻天启皇帝不以为然,甚至还默许传闻的散布。因为天启皇帝很清楚,自己表现的越发“昏庸”就能越让文官尤其是东林党人轻视,他这个皇帝假如摆出一副勤政的模样,那么必然会成为文官集团包括东林党人警惕的对象,到时候文官集团和东林党人就会团结起来和皇帝争夺权利,而天启皇帝也不可能像现在如此置身度外,让魏忠贤替他吸引火力,从而躲在一旁暗中操控了。
这就是天启皇帝的政治智慧,现在的发展也正如天启皇帝预料的那样,随着他扶持的魏忠贤地位越来越高,手中的权利也越来越大,魏忠贤已和东林党斗的不可开交。
魏忠贤每进一步,天启皇帝掌握的皇权力量就多了一份,反之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天启皇帝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放到旁观者的位置上,更能减少直接面向自己的政治火力,坐观魏忠贤和东林党越斗越烈,从而控制住朝政大局。
看完一份奏折,天启皇帝凝神思索了片刻,提笔在边上的一张纸上记录了几个字。
对于这些奏折他是不会亲自批阅的,从一开始天启皇帝就故意表现出沉迷木匠活不问政事的样子,为了更好掩饰自己,天启皇帝在看司礼监送来的奏折时从不亲自批阅,批红权直接交由司礼监来负责。
不过谁都不知道,掌握批红权的魏忠贤只是天启皇帝的工具人,这些政事如此处置,天启皇帝自有想法,他每当看完奏折之后对需要处置的事务都会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写下自己的意见,等魏忠贤来取回这些奏折的时候,天启皇帝会把自己的意思告诉魏忠贤,接下来魏忠贤会按照他的想法去批红或者处置。
所以在外人看来,天启皇帝从不批阅奏折是因为不关心政务,可事实恰恰相反,这也是天启皇帝的政治智慧和麻痹文官集团的一个手段罢了。
把奏折放到一旁,天启皇帝取出下一份奏折细看。
这份奏折是督师孙承宗孙老师的,对于自己这位老师天启皇帝不仅尊重,也很重视。去年的时候由于辽东大败,辽东残局无人收拾,孙承宗自请督师辽东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允许,就此孙承宗担任大学士、兵部尚书入内阁,接着就任命其督师辽东。
孙承宗到了辽东后很快就稳定住了局面,随着孙承宗在辽东的布局逐步展开,辽东的局势渐渐有了好转,随后孙承宗向天启皇帝建议,在辽东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抗衡后金建奴,这个建议得到了天启皇帝的认可,这几个月孙承宗利用这样的战术稳扎稳打,开始由山海关向东收复失地,眼下已收复了宁远、锦州两地,取得了初步成效。
这让天启皇帝很是高兴,天启皇帝觉得自己用孙老师是用对了,孙老师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有真本事的人,他现在采取的战术的确是最合适辽东的战术,虽然这战术看似简单,效果也远不如一战而定那么干脆,可眼下大明在经历辽东几战大败之后已没有了面对后金建奴的绝对军事优势,从全面进攻到战略进攻,再从战略进攻到后来的战略防守,随后又经历了王化贞和熊廷弼的大败后,孙承宗能做到这样程度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奏折中,孙承宗向天启皇帝汇报了他已着手布置关宁锦防线的布置,关于关宁锦防线的设想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孙承宗已向天启皇帝提出并得到了天启皇帝的认可。现在关宁锦防线的设想已经开始实施,孙承宗也派出了精兵强将前往宁远修筑城池,以确保宁远成为打入辽东的一颗钉子。
对于宁远修筑的具体计划,孙承宗在奏折中仔细讲解了一番,天启皇帝边看边思索,片刻后他站起身来走到一旁,在偏殿的另一处是他平日做木匠的地方,不过谁都不知道在这里还有一个精美的沙盘,这个沙盘是天启皇帝亲手制作的,完全依照辽东的地形弄出来的,他俯身在沙盘上细看,目光落到了位于宁远的位置。
盯着宁远的位置仔细看了好一会儿,天启皇帝微微点头,继续再看手里的奏折,在奏折最后孙承宗讲述了宁远守将的布置,其中包括派遣满桂为宁远守将,祖大寿为副将,另外还让山石兵备道袁崇焕暂负责宁远兵备。
对于袁崇焕此人,孙承宗在奏折中向天启皇帝做了汇报,言语中不仅告知天启皇帝关宁锦防线的设置袁崇焕作为提出人之一功不可没,而且袁崇焕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深受孙承宗重视,这一次让袁崇焕去负责宁远,孙承宗也是起着锻炼此人以备大用的想法。
同时,孙承宗向天启皇帝还提出,希望皇帝能够升迁袁崇焕的官职,毕竟他去宁远只是暂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如朝廷能正式任命再好不过,孙承宗建议任命袁崇焕为兵备使,同时兼参政和按察司之职,如此他负责宁远才算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