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杨士奇的请求
    朱樉挺不愿意去掺和这件事,因为每一位皇子背后都有一位嫔妃。

    别看朱元璋嘴上说着都是一些普通豹纹阿姨,

    可是有孙贵妃的例子摆在那儿。

    搞不好哪天某个豹纹阿姨嗝屁。

    朱樉还要成为戴孝大军当中的一员。

    杨士奇听到‘熊孩子’这个称呼。

    倒是出声提醒道:“大王,如此称呼怕是有些不妥。”

    “要是流传出去,怕是陛下那儿不好交代啊。”

    杨士奇没明说这个称呼有讽刺朱元璋的意思。

    毕竟有熊孩子,就一定会有熊父母。

    朱樉倒是轻蔑一笑:“老头子能说我上梁不正下梁歪,我就不能说这几个熊孩子?”

    杨士奇很想说,你这样不是把自己都骂进去了?

    谈完了公事。

    杨士奇变得有些难为情,低垂着头说道:“臣下今日找大王,其实还有一件私事相求。”

    “就是感到有些难以启齿。”

    朱樉摇了摇手,丝毫没有介意。

    “虽说我们现在算不上君臣,好歹是相交多年的知己。”

    “你不妨相告,只要是我能办到的。自然没有二话。”

    杨士奇说道:“臣有一继父姓罗讳性,原本是德安府同知。”

    “因当年得罪了御史大夫陈宁,被弹劾充军流放西安。”

    “继父从小待我视如己出,如今年事已高。”

    “臣想接他回京颐养天年,惟有恳请大王施以援手。”

    按理说杨士奇这样的翰林清贵,又是皇子皇孙的老师。

    这点小事知会刑部一声,自然有人替他办理。

    朱樉当然读懂了,杨士奇的意思。

    “既然胡惟庸乱党之一的陈宁已经认罪伏法,你父亲的案子应该属于冤案。”

    “本王会派人护送你父亲回京,你继父以前专管刑狱。”

    “秦王府还缺少一名正六品的正审理。”

    “如果你继父不嫌弃的话,就先担任着王府属官吧。”

    朱樉说完,杨士奇直接答应道:“大王对臣恩重如山,臣真不知道如何感谢大王的恩德。”

    杨士奇说完,直接对着朱樉躬身行礼。

    朱樉伸手扶住了他,说道:“大家都是自己人,你的事自然是秦王府的事。”

    杨士奇满脸感动,“大恩不言谢,大王的恩情,臣铭记于心。”

    朱樉和杨士奇寒暄了几句,就转身离开了。

    朱元璋在乾清宫举行了家宴,除了未成年的藩王就只有太子和秦王一家。

    宴会上,朱元璋坐在主位,太子坐在左边。

    朱樉坐在朱元璋的右边。

    宴会上,朱元璋连连咳嗽几声,旁边的朱樉都当做视而不见。

    朱樉心里明白朱元璋的意思,是让他出面教训几个弟弟一顿。

    大过年,朱樉可没有要当恶人的觉悟。

    朱元璋重重咳嗽一声,

    朱樉吃了两口菜,抬头说道:“老头子,你要是得了风寒。”

    “就叫太医院,给你开两副治咳嗽的药呗。”

    朱元璋听到这话,呛的连连咳嗽。

    “咳咳…”

    朱元璋眼睛瞪的跟铜铃一样,骂骂咧咧:“叫你小子做点事,比请县太爷还费劲。”

    “您老人家下道圣旨,儿臣绝对跑的比县太爷还勤快。”

    朱元璋的脸黑了,小声说道:“咱是让你背锅,不是让你甩锅。”

    “你有本事,你让大哥去背呗。”

    “我一个藩王,去教训其他藩王算是个什么事儿啊?”

    朱樉说的话,把朱元璋噎得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半晌才缓过来,开口埋怨道:“都是你小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带坏了咱的儿孙。”

    “我的那几个弟弟年纪,可都比尚煌年龄大。”

    “谁带坏谁,还不一定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不依不饶道:“你小子在宫外收保护费,这几个小崽子在宫里收保护费。”

    “你还说不是你带的头?”

    朱樉这一下,有些百口莫辩。

    索性闭口不言,干脆耍起赖来。

    朱元璋问起了另一件事,“你小子准备什么时候,把那元史稿审完?”

    “儿子手下几个老头,那两三百万的元史稿得审到什么时候?”

    “要不你从翰林院派几个大儒过来?”

    朱元璋说道:“你需要哪些人自己去找,咱同意了。”

    “那行,你先把王祎那个老头派给我吧。”

    洪武元年,王祎和宋濂一起任命的《元史》总编,也是名满天下的大儒。

    朱元璋说了一句让朱樉吃惊的话,“王祎死了。”

    “怎么死的?”

    “洪武五年,咱派他出使云南招降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

    “被把匝剌瓦尔密用来祭旗了。”

    朱元璋的解释,让朱樉觉得无语。

    王祎这个名满天下的大儒,被老头子用来当使者。

    最后还被敌人宰了,用来提振士气军心。

    “元朝的降臣那么多,你用王祎这种大儒当劝降的使者。”

    “老头子,你可真是奢侈。”

    面对儿子的质问,朱元璋长叹一声,有些后悔道:“咱当时的想法,就是派个重臣。”

    “显得咱诚意十足,本来劝降的过程还挺顺利的。”

    “谁知道北元王庭派出使臣脱脱,经过乌斯藏进入云南。”

    “元梁王见到北元使臣脱脱之后,事到临头反悔了。”

    蒙古人重名的挺多,不叫全名根本分不清谁是谁。

    朱樉听完,小声说道:“我与元梁王不共戴天。”

    少了个能干活的老头,等于给元史稿的审议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朱元璋笑着说道:“如果元梁王愿意投诚的话,咱不介意留他一命。”

    朱樉被这善变的老头子,搞得一下子没了干劲。

    “行吧,你是皇帝你说了算。”

    朱元璋又问了一个问题,“你准备什么时候纳老邓家的大闺女?”

    朱樉说道:“这件事等我出征回来再说。”

    “过了年,别人就二十六了,已经是金陵城有名的老姑娘了。”

    如果是邓愈活着的时候,朱元璋不会关心这些小事。

    可是邓愈死了好几年,朱元璋觉得有必要替以前的老兄弟的家事,做一下主。

    朱樉出声解释道:“眼下出征在即,总不能娶回家之后。”

    “将别人扔到一边,独守空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