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三篇小说投给谁?
    《森林里来的孩子》小说主人公是伐木工的儿子孙长宁,从小在林区长大,热爱自然,具有灵性。

    森林是他的乐园,在这里他快乐地长大。

    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从燕京来到这片森林的梁老师,被他的笛声吸引。

    “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

    梁老师发现长宁的音乐天赋,此后长宁跟梁老师学习音乐。

    在笛声中他们劳动,从劳动中寻找创作灵感。

    最终梁老师因疾病离开人世,长宁带着梁老师的愿望,离开森林,去燕京开始他的音乐梦想。

    长宁的演出引起教授共鸣,他被曲子深深地吸引。

    教授是梁老师的同学,得知这是挚友的得意门生,决定录取长宁。

    森林里来的孩子走进音乐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

    ……

    小说没有一味指责谁。

    但你读完小说,能明白人们的苦痛。

    他们渴望学习,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林爱民选择这篇小说,最看重它的文学性。

    至于反思,也是陈思崇提及,他趁机将其定性罢了。

    伤痕要谈,但谈了后要做什么。

    要反思!

    这才是他的目的。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能领悟哪些,跟个人阅历和生活环境相关。

    “陈组长总结得很好。”

    他笑着回应:“我脑海里本来只是有个模糊念头,您让我拨云见日、如梦方醒。”

    “好小子!”

    陈思崇点点林爱民:“太滑头了!”

    “上篇小说的自我评述呢?”

    他说出来此的目的。

    “差点儿忘了。”

    林爱民故意拍拍脑门,从口袋里拿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自我评述。

    “你可以永远相信《燕京文艺》。”

    陈思崇接过稿子,意味深长道。

    “当然!”

    林爱民毫不犹豫:“德凝姐和陈组长的情意,我不会忘记。”

    “你再等等。”

    章徳凝狠狠瞪他一眼。

    滑头!

    只顾着看三篇稿子,她忘记评述的事情了。

    林爱民没有第一时间交出来,也是在观察《燕京文艺》的态度吧。

    好在陈思崇组长提醒,否则他们就错过了。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早就在《燕京文艺》刊登了,他们和林爱民必须站一边,不能再首鼠两端。

    小说的自我评述就是对施怀仁他们诋毁的最好反击,《燕京文艺》必须表明态度。

    她和陈思崇出了屋子,去后者的办公室。

    “伤痕提了,但更注重反思,写得很不错!”

    看完林爱民对小说的自我评述,其实也是对诋毁文章的反击,陈思崇点了点头:“和《森林里来的孩子》一起,都刊登到下一期。”

    “可惜了另外两篇稿子。”

    章徳凝心有不甘。

    “我们和林爱民一样,需要更多的朋友。”

    陈思崇安慰她:“只要我们展现出诚意,他会第一时间选择我们。”

    他话里透着唏嘘。

    当初主编要刊登《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确冒了一定风险。

    想着林爱民有知青英雄的身份,再有《人民日报》的采访,怎么都不可能有问题。

    结果这小子采访时,念了艾晴的诗句,让《燕京文艺》措手不及。

    《燕京文艺》如今也是如履薄冰,真要退却或者低头,那也有违他们的创刊理念。

    只能拼了!

    向前!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同伴或者老大哥带头,那就更加妙了。

    陈思崇仔细想了想,对章徳凝道:“那篇《灵与肉》,可以投到《人民文学》。”

    “另一篇呢?”

    “魔都!”

    “魔都?”

    章徳凝满脸惊讶:“一来一去太远了,那边能接受吗?”

    “会的。”

    陈思崇话里透着坚定:“大家都有追求美好的念头。”

    “哦!”

    章徳凝恍然醒悟:“我会提醒林爱民的。”

    “问问他还有什么要求。”

    陈思崇再次叮嘱:“《燕京文艺》会尽量满足。”

    不到十天时间,写出三篇小说,而且不需要怎么改动。

    这样的‘天才’,必须交好。

    “是!”

    章徳凝点头离开。

    说到第三篇小说,和《灵与肉》一样,她还有点儿疑惑,正想问问林爱民。

    “你哪来的这么多素材?”

    到林爱民的屋子,章徳凝满脸好奇。

    还是来了!

    林爱民暗暗感慨。

    早有准备的他,立即回应:“是德凝姐您鼓励,催我写稿子,我才有了动力。”

    “我就是个陕省下乡的知青,哪里有太多故事去讲。”

    “最近这段时间,我经常在燕京车站附近转,看到回来的知青,就上去攀谈。”

    “一半靠想象,一半靠询问,才能写出这么多小说。”

    ……

    “说起来我还要谢谢您,改天请您吃大白兔奶糖。”

    林爱民‘诚意满满’。

    他也不怕别人去查,因为最近离开双井街道,的确按照刚刚所说去做了。

    和人交谈,甚至拿出本子记载,都是为写小说做准备。

    小说不是纪实文学,本就有虚构,再有这样的素材积累铺垫,谁都无法质疑。

    章徳凝也是信了的,不过她还是没好气道:“你真要念着我的好,以后优先给姐供稿子。”

    “当然!”

    林爱民满口应承。

    千字7元的稿酬,《燕京文艺》给了顶格,他当然不会拒绝。

    章徳凝满意他的态度,进一步示好:“你还有什么要求?《燕京文艺》会尽量满足。”

    “还真有。”

    林爱民腼腆一笑:“德凝姐能帮我弄张车票吗?”

    他说的不是火车票、汽车票那种票,是拥有购买自行车资格的车票。

    “自行车是紧俏物资。”

    章徳凝稍稍沉吟,告诉林爱民实情:“估计要拿钱买,大概需要四五十元。”

    “没问题。”

    林爱民点点头,拿出刚到手的稿酬,递给章徳凝:“拜托姐了。”

    ‘德凝’二字没了,他这是刻意拉近关系啊。

    明知这家伙是有求自己,所以表现得亲昵,章徳凝依旧很受用。

    谁不想有个写作天赋如林爱民这样恐怖的‘弟弟’呢?

    她接下来告诉林爱民,陈思崇对他另外两篇小说投稿选择的建议。

    “谢谢陈组长,谢谢姐!”

    林爱民嘴上跟抹了蜜似的,笑呵呵道:“姐这里有空白信封吗?我现在就寄出去。”

    好小子!

    当《燕京文艺》是自己家了。

    正合她意!

    章徳凝不但提供了信封,还附赠两张邮票。

    林爱民也没避着她,两篇小说的投递杂志名称一目了然。

    第三篇小说投的是这家?

    章德凝暗暗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