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你是那个秦九章?
    当晚,秦九章照旧得工作上几小时。今天一天没写,总感觉袁大头一直在向自己喋喋不休般地不断质问:你小子还想挣钱吗?!

    想!

    秦九章打开买来的《京津泰晤士报》,找找有什么可以翻译的文章。

    这也是一份英国人搞的报纸。

    其实这份报纸名头比《字林西报》更响,毕竟挂着英国《泰晤士报》的头衔。

    《京津泰晤士报》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发行量比较可观。

    前面的新闻部分,照旧在讲目前各大报纸都在热议的年底将召开的华盛顿会议。

    不过秦九章看不进去,最多扫一眼——因为他知道结果,不想看这些报纸长篇累牍的各种推测。

    就好像知道杀人凶手后,不想看前面的推测部分。

    翻到文艺副刊,秦九章眼睛一亮:“竟然选载了这篇文章!”

    “人形灯柱”萱萱已经调好煤油灯,随口问:“有啥特别的?”

    秦九章说:“这篇《墙上的斑点》是意识流小说,罕见啊,真罕见。”

    意识流小说刚诞生没多久,国内还没翻译进来。

    历史上,最早翻译到国内的意识流小说,正是伍尔芙的短篇:《墙上的斑点》。

    但那要等到1932年。

    秦九章算是把这件事整整提前了11年,对文学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萱萱好奇道:“什么是意识流?”

    “这个不太好解释,就是……想到哪写到哪。”

    “想到哪写到哪?”萱萱讶道,“这我也行!”

    “没那么简单!”秦九章笑道,“意识流只是特别之一;特别之二,则是写下《墙上的斑点》的作者,伍尔芙,是个女作者。”

    “女作者?”

    “对,所以更有意义。不仅有了文体上的创新,还有女性解放的积极导向。”

    秦九章对这篇文章登报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墙上的斑点》好歹是登上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赏析》的!

    按照与张恨水的约定,这篇文章要投给上海的《申报》。

    4000字左右,即12元。

    好在秦九章有穿越者“记忆挂”的加持,当年看过这篇文章,能够轻松回忆起来,不然这种女性笔触的意识流小说,翻译起来还真有点麻烦。

    一个半小时后,秦九章大功告成。

    “人形灯柱”萱萱呼了一口气,揉揉酸痛的肩膀:“哥,咱啥时候安个电灯?”

    “不好办呐!”

    秦九章拿起菜刀,费劲巴拉地削着铅笔,然后说,“我白天观察过,这个胡同没有安电线杆,引不进来电线。”

    “也是!住这里面的,都用不着电灯。”萱萱说。

    “等以后,咱搬进个有好多电灯的院子。”

    “啊?我还挺舍不得这里的,小福子姐姐,还有虎妞姐姐、祥子哥都好好。”

    “放心,以后还会经常见面。”秦九章说。

    ——

    第二天,秦九章先把稿件寄去上海《申报》报馆,然后便带着曹先生给的纸条来到了北大红楼。

    目前北京大学图书馆就在红楼的一层。

    北大最早的图书馆是利用和硕和嘉公主府的后罩楼改建而成的,当时叫“藏书楼”。

    等北大红楼建成后,图书馆便由公主府迁入红楼一层。

    差不多1930年底,蒋梦麟先生担任北大校长后,又将北大红楼北面的整座松公府买下,并将图书馆从北大红楼一层全部迁入松公府东院内(如今为《求是》杂志社总部)。

    李守常先生(大钊先生)于1918年成为图书馆主任。

    图书馆主任听着好像不是什么大官,但其实在民国大学里蛮重要的。

    在没有电子阅读器的时代,图书馆是大学的灵魂所在,也是最考量大学硬实力的指标之一。

    民国时期,图书的价格非常高昂,比如一本《呐喊》,就要7角钱。

    要知道,《呐喊》只有8万字上下,是一本不太厚的小说集。

    再稍微厚点的书,就要1个大洋了!

    1个大洋什么概念?!

    之前说过好几次,祥子这种不用交车份儿的车夫,拉一天车才能挣7角左右。

    具体到购买力,一块大洋可以买30斤大米。对民国普通人来说,除非家境殷实,怎么舍得买书?

    这也是为什么杨晓寒认字,却很多年不敢买书的原因。

    真心贵啊!

    从书价上,也能侧面看出民国的教育便宜不了。

    民国时期的各个大学,除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最贵重的财产估计就是图书馆里的图书了。

    图书馆主任相当于掌管着大学的精神图腾以及最大资产,地位自然不会低。

    北大红楼放在1921年的北京城,是个非常牛的宏大建筑,体量一点不小。

    秦九章带着曹先生给的纸条,门卫果然放行。

    但进入红楼后,里面的人却说守常先生在开会,让自己稍作等待。

    秦九章不着急,就在旁边等着。

    过了一会儿,祥子拉着一辆人力车到了红楼外面,从上面下来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年人。

    中年人穿着西式衬衣,打着领结。

    门卫立刻起身说:“蒋总务长!”

    听到姓氏,秦九章就猜到他是谁了——时任北大教育系教授兼总务长的蒋梦麟。

    蒋梦麟掏出七分钱给了祥子。

    然后他并没有着急上楼,而是在门厅等候。

    祥子收好钱,招呼了一声秦九章:“九子,你不是不拉车了?怎么去里面等活儿?”

    秦九章笑道:“来这儿借本书。”

    “书也能借?”祥子问。

    “能借到当然最好,省一两块大洋。”秦九章说。

    “啧啧,原来当个学问家也得想着法儿省钱!”祥子擦了擦汗,“这里头咋借书?”

    “一楼就有图书馆,不过主任不在。”秦九章说。

    “哦!原来里头还有书店。”

    “是图书馆。”

    “我知道,我见过京师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祥子笑呵呵道。

    身为京城顶顶优秀的车夫,祥子对京城各个地方比秦九章还要熟悉。

    京师图书馆,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国图——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这时,蒋梦麟听到他们的对话,突然过来问了一句:“你是那个秦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