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大半个月,乔希瑶都在地里干农活。
从最初的不适应,干一整天的农活累到浑身酸痛,下了工就想坐着,累到饭都不想吃,到渐渐适应,手上磨出了血泡老茧,本想告假好好休息一天,石水村的秋收季节到了。
按照石水村以往的经验,秋收的季节必然会下一场雨,为了避免成熟的作物被雨水打湿或冲走,村支书让全村男女老少集体上阵进行抢收,连在山坡各处巡逻的民兵连也要进行秋收,这个时候除非你病得很严重,否则不管你出了什么事情都不批假,先把粮食收了再说。
秋收关系着村里人种植大半年的成果,是村里的头等大事,尽管新来的知青们累得要死,也得硬着头皮继续干活。
高矮不一的黄土高坡上,成熟了的高粱、玉米、糜子漫山遍野,村里的男女老少背着背篓,挎着篮子,在梯田一般的地里不停穿梭劳作,四面的黄土高坡都是一副热火朝天的忙碌秋收景象。
乔希瑶背着一个毛头柳编制的背篓,在闷热的玉米地里掰着玉米,额头上全是大滴大滴的汗水。
她掰下一个不大的玉米棒子,反手丢进背后的背篓,岣嵝着身体,大口大口地喘着气。
日头毒辣,玉米地里跟人差不多高的玉米秆挡住了外面的风,人在里面劳作,又闷又热又累。
上辈子在这石水村干了许多年苦农活的乔希瑶,原本以为自己重生回来,会适应这里繁重的农活。
她也的确咬紧牙关,强逼着自己干了大半个月,可是一回头,看到周围林立着等她去掰得玉米,她还是忍不住想哭。
她不想干农活,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她都不想。
可是不干,她就挣不了工分,无法换粮食养活自己,她不干也得干。
远处村支书解志,扯着嗓子在地边大喊,“乡亲们,加把劲儿努力干,只要咱们拧成一条绳,团结一致,排除万难,在秋雨之前抢收完庄稼,按照今年的收成,咱们一定能在年前分出足够大家饱腹的粮食,明年开春之前,就不用出去讨饭了。”
石水村穷,家家户户青黄不接,一到冬季,高原上的作物除了冬麦,其他地儿都光秃秃的一片。
许多人家孩子多,家里用工分换得粮食养不活一家人,不得不带上破碗破口袋,一家子离开石水村,沿着镇上、县里、市里,挨家挨户地乞讨。
这在陕北六七十年代的穷苦农村,每年都在上演的事情。
大家伙儿心里都知道村支书那是在放大话,就他们石水村这缺水贫瘠的土地,就算今年的收成好,他们能换不少粮食,可是家里孩子多,再多的粮食也不够吃,过了年关,他们还得出去要饭。
不过就算心里知道是放大话,大家伙儿心里还是充满希望,一个个干活干得特别起劲儿。
解志喊完话,看到不远处的高粱地里,个子挺拔的解堰,正埋头割高粱。
他那身灰色褂子两侧露出的结实麦色胳膊,正在阳光下滴着大滴的汗水。
而在解志的旁边,站着一个身形瘦小,眉目周正,但脸带病气,身上穿着一身褐色老土布衣裳的五十五岁中年妇女。
这妇女是解堰的母亲,名叫王桂英,本来她是烈属,自身又有心疾,可以不用上山来干活。
但王桂英是个要强的女性,年轻时就是一个干活能手,丈夫参军战死以后,她一个人在地里拼命劳作,独自把家里的孩子们拉扯大。
现在年纪大了,她也闲不住,平时解堰不让她在家里干农活,她总会偷偷的干。
她看全村人都在抢收,也不干重活,就帮着大家端茶递水,偶尔搭把手。
解堰知道自家老娘闲不住,让她老实呆在家里,只会招来一顿骂,只能任由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解志三两步走到王桂英的面前,摘下头上的头巾,给王桂英扇着风说:“嫂子,这么热的天儿你热不热?要不你回家歇着,你要热出个好歹,县里军人退休所和武装部的主任,皮都得给额扒喽。”
“大家都在忙秋收,额好手好脚的,回家去干啥?”王桂英给地里同样在干活,晒得小脸泛红的小女儿递上一盅水,偏头看着解志,“志兄弟,你有话明说。”
解志对王桂英这个堂嫂子十分敬重,平时不会主动来找她说话,主动找她,那准有事儿。
解志嘿嘿一笑,“老嫂子,不瞒你说,我婆姨娘家三嫂子有个闺女,你知道吧?”
“不知道,那姑娘长啥样儿?”王桂英明白了他的来意,顿时来了兴致。
“个子挺高,细眉大眼睛,模样长得挺俊俏,屁股还挺大,一看能生儿子。而且那姑娘是初中文化,算是个文化人儿,又在那县里的百货商店当售货员,今年刚满十八岁,上那家姑娘家说媒的媒婆,都快踏平她家门槛了。”解志侃侃道。
“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啊?还读过书,有初中文化?”王桂英眼睛一亮,“有这样好的姑娘,你咋不早点跟我说。”
这年头,售货员的工作,那是无数人眼中绝对的香馍馍正经工作,堪比后世的公务员,在人们的眼中就是铁饭碗,是让很多人羡慕且想干的工作。
而这年头许多人,尤其是在农村,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有个小学文化,他们都觉得那是文化人,有个初中文化,在他们眼中可就不得了。
这样一个既有铁饭碗工作,又有文化的姑娘,模样长得还不错,屁股还大,按照乡里的说法,屁股大的女人好生儿子,王桂英听得可心动的不行。
她大儿子和丈夫都战死,死去的大儿子没留下一个血脉,家里就剩下一儿一女。
解堰作为她仅存的儿子,这么多年来不处对象不结婚,返乡后的这两年,她把十里八乡的姑娘都给解堰相亲了个遍,他一个都没看上。
可把王桂英给气得,没少骂解堰,要绝解家的后,他也不吭声。
王桂英猜想自己二儿子,
(function () {var id = "2377029035902478992-21409";document.write('<ins style="display:none!important" id="' + id + '"></ins>');(window.adbyunion = window.adbyunion || []).push(id);})();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应该是看不上乡里那些没文化的姑娘,没少托人帮忙找找城里的姑娘相看,村里这两年下来的女知青,她也没少请人托口风,老二总是拒人千里之外。
现在解志主动来搭线,王桂英是信得过他的为人的,不等他回答,拍板道:“这样吧,志兄弟,等咱们忙完秋收,额亲自带着老二去县里跟那姑娘相亲,相亲的地儿他们选。你也给那姑娘的娘家透透口风,堰儿是你看着长大的,他是什么样的为人,你再清楚不过,要他们两个小年轻相看成功,我保管掏出家底,在县里给堰儿置办个房子,再让堰儿去县里工作,不会让他媳妇回咱们这穷乡僻壤,守着额这个病老婆子。”
解家两个军人战死,抚恤金不少,解堰以前在军中当兵,每月发了津贴也会邮寄到王桂英的手里。
王桂英手里不缺钱,想在县里买套房子,只需要找找房管所的人帮忙留意即可。
解志听她如此阔绰,顿时笑眯了眼:“嫂子放心,这事儿额一定给你办妥了,等下午下工,额就让额婆姨去她娘家三嫂子那边说道说道,让她们家提前做好准备。你也跟解二好好的说说,别到时候放人假鸽子,闹得大家都不好看。”
“行咧,你且去吧。”
他一走,解堰就抱着成捆得高粱放在平坦的地边上,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问王桂英:“妈,志堂叔跟你说什么。”
“你志堂叔给你找了一个好的相亲对象。”王桂英把搁在地边,提早泡好的大麦茶,递到他手里,笑着把解志之前说得话讲了一遍,“那姑娘长得不错,有文化,又是县里的售货员,多少男同志都想娶她做媳妇咧,等秋收忙完,你说啥都要跟额去县里看看。”
解堰目光微拧,“妈,我跟你说了很多遍,不是我喜欢的姑娘,我不会娶的。”
“你见都没见到那姑娘,你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她?”王桂英拿眼瞪她,“你都二十七岁了,再过三年你就奔三了,你爸在你这个年纪,早就有你大哥和你了,要他们都像你一样,要遇到合心意的再娶,我们解家早绝后了!这次你不去也得去!”
提起牺牲的父亲和大哥,解堰沉默了一阵,无可奈何道:“行,都依你。”
转头拿上弯刀,朝山坡的另一边走去。
这块高粱地,是村里分给他小妹的任务地,地里的高粱大部分都被他割完了,他现在要去别的地,收割村里给他安排的任务地。
斜拉拉的黄土高坡地上,高粱、玉米、糜子交叉种植着,解堰经过一片玉米地时,发现村里两个有名的泼皮无赖,正猫在玉米地的地垄里,鬼鬼祟祟的在看着什么。
他顺着他们的视线看过去,一人高的玉玉米杆中,一道穿着浅蓝色秋长衣的窈窕身影,正背着背篓,手脚麻利地从玉米秆上扒玉米棒子。
那背篓里的玉米快装满了,压在那窈窕的身影上,让她不得不岣嵝身体,本就丰腴的前面部位,更加凸出,身姿曼妙的让人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