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广纳民言
    京城,往日里略显肃穆的街道,此刻却喧嚣异常。

    叫卖声、吆喝声、车马辘辘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首嘈杂的市井交响曲。

    李承风召见天下学子的消息如同石子投入湖中,激起层层涟漪,迅速蔓延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寒门学子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多少寒窗苦读的学子,空有一身才华却苦于没有门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纨绔子弟凭借父辈荫蔽,占据高位。

    如今,皇帝陛下要亲自召见他们,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怎能不让他们欣喜若狂?

    “听说了吗?皇上要亲自召见我们这些学子!”

    一个衣衫褴褛的书生激动地抓着同伴的手,眼睛里闪着光。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可不是嘛!咱们寒门学子终于熬出头了!”

    “这下子,看那些世家子弟还怎么嚣张!”

    同伴同样兴奋,满脸通红:“那些个仗着祖荫,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可没办法继续嚣张了!”

    两人相视一笑,朝着京城最热闹的酒楼走去,那里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这次召见。

    类似的话题也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不断响起,寒门学子们奔走相告,眉飞色舞,仿佛看到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希望。

    而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权贵子弟,此刻却如同霜打的茄子,蔫头耷脑。

    这道旨意,是一个信号,一个要颠覆制度的信号。

    也意味着,一旦科举改革,他们最大的优势——家族背景,将荡然无存。

    以往他们可以凭借祖上的功勋,轻松获得官职。

    但这制度若是一改,皇帝大有可能要取消报考的门槛。

    他们就要和那些寒门子弟公平竞争,这让他们如何不慌?

    “爹,这可怎么办啊?要是真改革了科举,孩儿可就…”

    一个锦衣华服的公子哥哭丧着脸,对着自己的父亲说道。

    他爹虽然只是个六品,若制度不变,仍有大把的银子可上下打点,完全不用发愁前途。

    “慌什么!陛下年纪尚幼,未必能扳动朝中的那些老骨头。”

    他父亲故作镇定地安慰道,但颤抖的双手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

    一时间,京城内外,风起云涌。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和抱负,纷纷涌入京城。

    这座古老的都城,仿佛在一夜之间焕发了新的生机。

    客栈爆满,酒楼座无虚席,就连街边的茶摊,也挤满了人。

    这些学子,有的风尘仆仆,衣衫褴褛,一路乞讨而来,只为了心中那个金榜题名的梦想;

    有的锦衣华服,气度不凡,身后跟着仆人,带着满满的盘缠,仿佛来京城郊游一般。

    他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他们讨论着时政,批判着弊端,憧憬着未来。

    “诸位,这科举啊,早就该改了!”

    一个身材瘦削,但眼神锐利的学子慷慨激昂地说道:“如今的科举,完全被那些世家大族掌控。”

    “寒门子弟,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有出头之日!”

    “是啊!我认识一个同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因为家境贫寒,屡试不第,最后郁郁而终!”

    “诸位,这次皇上召见,是咱们的机会!”

    “咱们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向皇上陈述利弊,让皇上看到科举的黑暗!”

    学子们的情绪被点燃了,纷纷附和,群情激奋。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御书房内,檀香袅袅。

    李承风正襟危坐于龙案之后。

    奏折堆积如山,却被他弃之一旁。

    他敲击桌面发出声声脆响,仿佛敲在那些世家大族的心脏上。

    今年的科举,他决定要亲自出马,来一场真正的变革。

    “摆驾,太和殿。”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们翘首以盼,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士兵,紧张又兴奋。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照亮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希望之光。

    李承风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口,学子们立刻跪倒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云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他环视众人,目光中带着一丝怜悯:“朕知道,寒门子弟求学不易,十年寒窗苦读,却往往因为出身而被拒于仕途之外。”

    说到一半,李承风抬手示意。

    “啊,都坐下吧。”

    “今日,朕想听听你们的心声,说说这科举,到底有哪些不公之处。”

    此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千层浪。

    学子们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得以宣泄,纷纷义愤填膺地控诉着科举制度的弊端。

    “启禀陛下,如今科举,考官多为世家大族出身,徇私舞弊之事屡见不鲜!”

    “陛下,科举考试的内容也早已脱离实际,尽是些华而不实的辞藻堆砌,于国于民毫无益处!”

    李承风静静听着,心下却暗喜。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要让这些寒门学子,亲口说出心中的不满,将那些世家大族的丑恶嘴脸,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

    这时,一个名叫张远的学生站了出来,他身材瘦削,但眼神锐利。

    “陛下,臣以为,要想真正改革科举,必须从源头抓起。”

    李承风目光落在他身上:“哦?说下去。”

    “是。”

    张远向他行礼,开口道:“其一,考场必须由陛下信任之人亲自把控,杜绝徇私舞弊。”

    “其次,科举的内容也应该更加贴近实际,考察学子们的真才实学

    张远叙述间,李承风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心中暗自赞赏此人胆识和见地。

    “最后,这高额的进门费也该取消了!”

    听闻还有进门费,李承风龙眉倒竖,道:先帝在时,每年拨款无数用于科举。”

    “想不到啊...”

    张远深吸一口气,再次开口道:“此事虽令人不齿,却并非个例。”

    “臣家乡便有此陋习,名为‘场地费’,实则敛财之举。”

    “若不缴纳,便会被各种理由拒之门外,即便侥幸入场,考官也会百般刁难,难以高中。”

    李承风听得心惊,他明白王朝弊病诸多,却不想这腐败之气在各省蔓延,已有如此气候!

    “陛下,臣也曾遭遇类似情况。”

    一个来自江南的学子壮着胆子补充道:江南之地,富庶繁华,这进门费更是名目繁多,诸如‘笔墨费’、‘茶水费’、‘监考费’,不一而足。

    开了这个头,诸多学子纷纷哭诉。

    “陛下明鉴!在下家乡地处偏远,本就贫瘠,还要承受这额外的负担。”

    “是啊陛下!我家中本就清贫,为了凑齐这些费用,几乎倾家荡产!”

    殿内一时议论纷纷,学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将科举制度的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