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秦灭六国
    帝辛:“周朝终于亡了,一个被诸侯钳制的周天子能有多尊贵。”

    他又对身边的飞廉道:“你的子孙还不错,替孤出了一口恶气。”

    周武王与姜太公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从西周灭亡开始,他们就不抱希望了。

    “我大周能延续八百年,全赖太公辅佐!”周武王开启了商业互吹模式。

    姜太公:“多谢王上信任,老臣定当为我大周筹谋,破了这八百年的天命。”

    后世的朝代表示羡慕,眼泪从嘴角流了下来。

    我们也想要一个开周八百年的姜太公!

    【被坑的最惨的要数楚怀王,秦昭襄王八年,昭襄王邀楚怀王在武关结盟。】

    【屈原坚定地认为秦国有虎狼之心,楚国必须联合齐国以自保,但朝中多的是被秦国打怕的公卿,不断劝谏楚怀王与秦联盟,讨好秦国。因政见不合,屈原被流放汉北,在此期间,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多篇传世名作。】

    李白:“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苏轼:“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秦昭襄王八年,屈原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力劝怀王不要赴会,他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楚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劫持到咸阳,昭襄王强迫楚怀王割巫郡、黔中郡的地给秦国。楚怀王拒绝,被囚禁致死。】

    流氓啊!

    嬴驷用惊奇的目光看着嬴稷,其他人看嬴稷的目光也有些奇奇怪怪,嬴稷尚且年幼,故而不明所以。

    嬴驷心想,这可真是自己的好儿子啊,比他还不要脸。

    不,孤还是要脸的,稷儿一定是遗传了芈八子的蛮不讲理胡搅蛮缠。

    不过,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为了秦国,脸面算什么!

    已成为昭襄王的赢稷得意一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汉高祖刘邦更是击节叫好,“大丈夫当如是!”

    他过去没有时间仔细研究秦朝的历史,这也是第一次了解秦昭襄王的事迹,感慨自己终于找到知己了。

    吕雉默默吐槽,“两个老流氓……”

    【秦昭襄王十一年,楚怀王在秦国去世,秦楚绝交,楚顷襄王即位,那个胆小怕秦的公子子兰成为了令尹,掌握楚国军政大权。他与上官大夫联合诬陷屈原,屈原被放逐江南,开始了永无止尽的流放之路。】

    屈原:原来三闾大夫并不是低谷,流放汉北也不是结局,还有更悲惨的余生等着我。

    评论区

    “子兰劝楚怀王入秦被囚禁致死,他怎么还能当令尹,楚国没人了吗,合理怀疑此人收了秦国的好处。”

    “有没有可能除了屈原等个别人,其他人都是赞成与秦国结盟的。”

    “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楚怀王盯着公子子兰,“寡人也想知道,你还是不是我大楚的公子,秦国给了你多少好处,让你那么为他卖命!”

    公子子兰匍匐在地,痛哭流涕,“父王,儿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楚国啊,秦王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都要得到,若是父王不答应和谈,秦军必定顷刻而至,到时候,我大楚宗庙社稷一朝倾覆,儿臣又能得什么好。再者说……儿臣如何能知秦的虎狼之心,谁知秦王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挟持父王,如此无信无义之辈,当真是虎狼之君!”

    楚怀王耳根子软,见自家幼子如此痛苦懊悔,当即便原谅了他,反正事情还没发生,自己定能躲过这一劫。

    他决定强硬一回,等屈原从齐国回来便官复原职,只有屈原才是一心为自己着想。只是不知,在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下,他的强硬又能坚持多久。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当时被称为四贵的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以公谋私,富可敌国,秦王室的财富还不及四贵。昭王听从魏人范雎的建议,收回宣太后的干政权,驱逐四贵,拜范雎为相,采用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天幕提到的四人立刻下跪谢罪,虽然他们还没有做这些事,但王上断案又不需要证据。

    宣太后芈八子皱了皱眉,我可是一心为了秦国,为此不惜得罪母国,结果自家儿子居然还提防自己。

    评论区

    “宣太后太有个性了,好喜欢她!”

    “宣太后是史上第一个太后。”

    “她彻底灭亡义渠,使秦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向东。”

    “虽然手段不太光彩,但不妨碍我们喜欢她。”

    宣太后看到评论区的文字,终于释然一笑,虽然自己的儿子不理解自己,但千百年后,她却得了无数人称赞,很值得。

    【“远交近攻”策略即先把战争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结盟交好。范雎认为,只有做到“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才能真正消化所取得的领地,这也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

    【苏洵《六国论》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便是秦昭襄王蚕食六国的真实写照。可惜当时的六国并没有意识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或者说他们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但却只能匍匐在大魔王的阴影下瑟瑟发抖。】

    六国国君:天幕说什么大实话,是我们不想反抗吗,这不是有心无力吗。

    苏洵立刻跟两个儿子显摆,“为父的文章被天幕认可了,你们也要努力啊。”

    苏轼:“父亲,儿子的《寒食帖》早就出场了。”

    苏洵:“那是你未来写的,现在可有什么名篇?”

    苏轼:你年纪大,你有理。

    【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是个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不止楚怀王客死异乡,魏襄王韩襄王也相继去世,魏、韩局势动荡。次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韩国,秦国将领向寿夺取了武始,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韩国眼看不能抵挡,便派人到魏国求援,魏国担心唇亡齿寒,当即命公孙喜前去援助韩国,东周也派人加入了韩、魏联军,秦国以十万人对抗三国联军二十四万兵马。】

    【秦昭襄王提拔白起为主将,与三国联军在伊阙对峙。此时,韩魏两国都希望对方当先锋,自己在后策应,双方都想保存实力,谁都不想先与秦军交战,两军貌合神离。】

    评论区

    “还没打就想着撤退。”

    “韩魏已经被秦国打怕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打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白起发现后,便用少量军队钳制韩军主力,用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没有防备,仓促迎战,很快便大败而归。韩军被魏军的溃败影响,军心不稳,士兵哗变。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韩军也步了魏军后尘,溃败而逃。】

    【白起乘胜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国数座城池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魏、韩两国割地求和,秦国则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东进击。】

    【伊阙之战彻底扫平了秦军东进之路,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评论区

    “人屠的出场秀。”

    “东周是来当拉拉队的吧。”

    “他可能是来站台的……”

    周郝王:尊王攘夷,寡人支持的一方就是正义的一方!

    秦昭襄王:你怕不是还活在两百年前。

    【自从楚怀王客死秦国,楚国上下都很惧怕秦军,楚襄王与秦国议亲,重新修订盟约,秦楚之间保持了数年的和平。而这几年,秦国一直在进攻魏国、韩国,两国屡战屡败,不得不割地求和。】

    【昭襄王十六年,秦军攻打韩国,占宛城。十七年,魏国割地400里,韩国割地200里。十八年,白起再次攻打魏国,占据魏国六十一个邑。二十年,打魏国,占新垣、曲河。二十一年,打魏国,占安邑。二十四年,打魏国,占安城,前锋打到了魏国都城大梁……】

    评论区

    “……”

    “魏国:你不要过来啊!”

    “求魏国心理阴影面积。”

    【当然,魏国并不是独一份,秦昭襄王是时间管理大师,在关照魏国的同时,对于其他五国也没有放过,除了燕国距离太远,中间隔着赵国,没有发生直接战争外,其他国家都被大魔王赢稷频繁攻略。】

    评论区

    “尤其是赵国。”

    “太惨了!”

    赵武灵王:“天幕倒是说清楚啊,我赵国怎么了,还有长平之战是怎么回事?”

    赵王也不必心急,赵国这么重要,天幕总会说到的。

    【面对秦国的强势崛起,六国也曾合纵攻秦,但结果却充满了戏剧性。】

    【秦昭襄王十九年,嬴稷称西帝,派遣使臣尊称齐湣王为东帝。齐王听从谋士苏秦之策,自去帝号,并约诸侯合纵攻打秦国,但六国各怀心思,合纵无功而返。】

    【昭襄王二十二年,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在燕军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近乎灭国。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

    评论区

    “这波是反向合纵!”

    “从西往东或从东往西,都是纵向的嘛。”

    【在此之前,秦国与齐国是战国时期的东西两极,其他五国都要受到他们的挤压,秦国攻打齐国是为了与齐国争夺话语权,从两极成为一霸。那么,为什么其他五国也这么积极呢——当然是因为齐国的骚操作。】

    齐桓公:“后世的孽障又做了什么?”

    管仲提醒道:“此齐国非彼齐国!”

    齐桓公:……

    是啊,战国时期已经没有姜齐了,哪个国家统一也与自家无关,但是,“寡人想看他们的笑话。”

    管仲:您高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