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过一片田地时,朱慈烺看到一位穿着锦衣素服的老人,他昂首挺胸站在田地边。
见到有军队到来,老人没有丝毫紧张,盯着军队看半响,然后点点头转身继续看向一片麦田。
无论看气质还是穿着,此人都不像一般百姓,见老人看着麦田衣服若有所思的模样,朱慈烺感觉有些面熟,急忙让队伍停下。
队伍停下后,朱慈烺下了马车,带着岳洋和沈云英走向老人。
曹变蛟担心神武皇帝安全,刚想多派几个人跟过去,却被周遇吉拦住:
“不用,一个老人而已,有岳洋和沈姑娘足够应付,陛下不喜欢虚张声势……”
周遇吉跟随朱慈烺时间最长,他很了解皇帝,皇帝平时身边就不喜欢太多人跟随,他自己有自保能力,还有岳洋在身边,绝对万无一失!
看到一个年轻公子走来,身边还跟着两个侍卫,老人还以为是哪家勋贵后人,当然也不知道是来找他的,因此并未理解朱慈烺。
“老人家,你应该不是农民,为何一直看着田里小麦出神?”
朱慈烺说话间,已经来到老人身边。
老人没有想到年轻人是来和他说话的,当时不禁一愣神,不过很快反应过来,他呵呵一笑,说道:
“本人虽然不是农民,但家族还是有些土地的,前面这块田以前就是,不过已经分给乡亲们了……”
听到此人如此说,朱慈烺就知道此人肯定非贵即富,估计土地被分掉心中不爽。
他淡淡一笑道:
“老人家认为土改是否利国利民?”
老人没有回头看朱慈烺,点点头头只说了两个字:
“壮举!”
两个字虽然很少,却表达他对土地改革的认可!
朱慈烺总感觉此人有些眼熟,可一直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于是问道:
“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我们是否见过面?”
老人很是诧异,回头看看朱慈烺,随后摇摇头笑道:
“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没有什么印象,本人侯询,不知公子是哪家勋贵之后!”
“侯询?怪不得总是感觉有些眼熟……”
侯恂,字大真,号若谷。归德府人。明万历丙辰年进士,授山西道御史。
天启年间因与阉党魏忠贤斗争,父子三人曾遭罢官,崇祯元年再次启用任河南道御史,次年任太仆少卿。
崇祯三年任兵部右侍郎督治昌平。
崇祯六年任户部尚书。
崇祯八年朱慈烺监国时,侯询还是户部尚书,朱慈烺用程国祥取代了侯询,他们在朝堂上见过一面。
侯询变化不大,所以朱慈烺总感觉他很眼熟。
可两年多来,朱慈烺变化很大,从一个孩子直接变成少年将军。
特别御驾亲征后,经历风吹日晒,他和崇祯八年刚走出皇宫的孩子几乎天差地别,侯询认不出很正常。
一般皇帝出行都很排场,朱慈烺连个皇帝依仗都没有,侯询哪里能想到眼前之人居然是大明神武皇帝。
早知道是侯询,朱慈烺就不会过来问话,当初可是他让侯询下岗的,顿时感觉有些尴尬。
朱慈烺毕竟还是朱慈烺,既然见到了侯询,他也没有必要转身就走,微微一笑道:
“原来是侯爱卿,不会怪朕当年让你致仕吧?”
侯询大吃一惊,急忙上下打量一番眼前少年,这时也感觉好像有些眼熟,再想到刚才那句自称朕,他急忙就要跪倒拜见:
“草民侯询,拜见陛下!”
朱慈烺一把扶住他:
“侯大人,荒郊野外无需大礼,快平身!”
侯询急忙躬身施礼:
“谢陛下,陛下日理万机,为何来到小小的归德府?”
朱慈烺当然不会说去江南大土豪劣绅,淡淡笑道:
“当年河南赤壁千里饿殍遍野,朕想知道在土改后,百姓生活如何,所以下乡巡查而来。”
侯询知道崇祯皇帝和天启皇帝从未出过京师,神武皇帝御驾亲征后,竟然又悄悄跑到河南来巡查。
看来文官集团日子以后更难过了,幸亏他早就致士返乡养老……
侯询急忙再次躬身说道:
“陛下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平定天下,真乃盛世之君也!”
他这句话绝对不是拍马屁,神武皇帝的功劳摆在那里,谁敢质疑。
朱慈烺含笑道:
“爱卿过奖,身为大明之君,理应为天下黎民作想,朕想听听爱卿对土改的建议!”
侯询对着四周麦田一挥手道:
“壮举,草民不知是否有来者,但绝对前无古人,曾经的赤壁千里,此时却一片碧绿,曾经流民遍地,如今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陛下土改之功!”
朱慈烺呵呵一笑:
“不要光给朕歌功颂德,朕把你们土地分给百姓,难道你心里没有埋怨朕?朕想听实话!”
“这……”
侯询顿时一愣,随后躬身说道:
“实不相瞒,最初确实不理解,若士绅的优待不见,以后谁还愿意入朝为官。可如今草民已知自己想法太自私,百姓有饭吃,何来流寇,百姓安居乐业,才有大明繁华盛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侯询在商丘有土地八万亩,当然也有一些土地是别人为了避税挂靠,最终被分掉近七万多亩,当时又急又气差点上吊,儿子侯方域更是气的骂娘。
现在看到百姓日子好过了,侯询渐渐解开心结,可侯方域却气的离家出走(其实在秦淮河畔醉生梦死)
虽然侯询家族现在还有万亩土地,可都是他祖上传下来的,他在户部尚书位置上还算清廉。
朱慈烺用程国祥,主要程国祥是铁公鸡,他真的是一文不贪,户部其他官员也不敢乱来。
又和侯询闲谈一会,朱慈烺回到马车上,队伍再次开始继续南下……
看着威风凛凛整齐的队伍继续南下,侯询突然笑了:
“谣传,都是谣传,神武皇帝如此亲民,哪里像传言中的小煞星,分明是盛世之君……”
……
三天后,南下队伍来到信阳州光州县,渡过小潢河向东五十里停下休息,这里就是后世潢川县,朱慈烺穿越前的家乡。
此地向东再走一天的路程,即将进入凤阳府六安州地界。
上次剿匪朱慈烺曾经来过此地,县城很小,人口也不多,城外几乎是一片荒芜。
此时这里景象与河南其他地方略有不同,因为靠近湖北省,小麦已经开始收割,接下来要种植水稻。
路上和田地里农忙的百姓很多,看到有军队到来,不少人都停下手中活看向护国军将士。
朱慈烺也很奇怪,光州应该没有如此多人口,为何此时人流明显比以前增多。
“岳洋,去打听一下,为何光州人口增多如此明显,注意口气!”
“遵旨!”
岳洋领旨,立即向一个人多的地方走去,胡宝见状急忙笑道:
“皇爷,奴婢和岳大人一起去?”
朱慈烺微笑点点头:
“去吧!”
“谢皇爷!”
胡宝闻言立即露出笑容,急忙屁颠屁颠追上岳洋……
别看一个是锦衣卫高官,一个是乾清宫小太监,可岳洋和胡宝关系很好,可能是曾经一起扛过ak47共同抗敌的原因……
半柱香时间,岳洋和胡宝回来,岳洋拱手回禀:
“皇爷,此地距离凤阳府六安州不远,因为凤阳府还未土改,很多没有土地的百姓,为了吃口饭,他们来河南帮助收割小麦和插秧……”
河南在分土地后,一家人至少三十亩田地,肯定是够吃了,有人免费帮忙只为一顿饭,河南百姓应该不会拒绝。
“这样也好,至少他们暂时不会饿死……”
到了这里,朱慈烺轻易不会单独外出,因为前面不远即是凤阳府辖区,不能排除有人为了土地暗杀他。
虽然朱慈烺不怕,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可不想还未好好享受就出现意外,至少要把男儿身先破了……
一夜无话,第二日继续南下,天黑之前进入六安州境内,朱慈烺四下观望,顿时眉头就皱起来。
一河之隔,完全两个世界,本该一片繁忙景象的六安州,此时却是一片荒芜……
土地几乎都是裸露的,田地里看不到几颗小麦,时不时能看到流民越境进入河南地界。
尽管很不爽,身为大明皇帝,朱慈烺不可能在六安州住下开始土改。
在六安州住一夜,第二日一早,大军开始继续前行,两日后大军距离凤阳还有十几里。
在凤阳城十里外,旌旗飘展,人山人海,数百名名官员和大量士绅百姓们在此迎驾。
为首之人是户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巡抚凤阳兼理海防马士英、凤阳守备太监王裕民、凤阳总兵官杨御蕃,还有十府巡抚张国维……
在他们几人身后,则是南直隶附近各府各州官员……
崇祯七年时,流寇横行中原,为了稳定以南京为中心的大后方,保证漕运畅通与军需物资供应。
崇祯任命张国维为右佥都御史兼十府巡抚。
这十府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区,也是大明的龙兴之地,更是大明军用物资与兵员的主要供应地。
张国维临危受命,驻节苏州,上任后事事亲为,巡视农田,狠抓水利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张国维对平乱的事情十分上心,经常亲自劝说江南的富户巨商,勋戚豪门,让他们支助钱粮物资。
在严防截堵下,张献忠等流寇在安庆没讨到任何好处,只能灰溜溜的驻扎在桐城。
参将潘可大追到桐城击溃了流寇,流寇从桐城向周边逃窜。
逃跑途中又被庐州、凤阳两地的军队阻拦,流寇被迫又逃回了桐城。
在桐城周围劫掠,史可法与潘可大率军围剿,流寇败走庐江,史可法与左良玉又在枫香驿将之击败。
听说庐州被围,史可法张国维又连忙坐镇庐州,指挥防御。
后闻拓先龄北上偷袭宿州,张献忠又撤兵过江了……
当然,此事已经过去几年,现在张献忠他们早就死翘翘,张国维被朱慈烺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
后来李定国,高一功,刘国能又分别在江南混的风生水起,让张国维无能为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好在神武皇帝最近招降了刘国能和高一功,李定国也撤到台州。
张国维终于可以安心了,得知神武皇帝南下第一站可能是凤阳后,他立即拍马赶过来迎接圣驾……
看到神武皇帝来到,他们急忙跪下拜见:
“臣,南京兵部尚书张国维,拜见圣上!”
“臣,凤阳巡抚马士英,拜见陛下!”
…………
神武皇帝朱慈烺已经在马车上换上龙袍,看到一众官员拜见,他一挥手:
“免礼平身!”
“谢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
见礼完毕,他们纷纷看向护国军将士,都感觉眼前军队绝对是一支劲旅。
军士们军容整肃,队列齐整,昂首挺胸站如松,一个弯腰哈背的都没有。
更让人震惊的是,上万人竟无一丝喧闹之声,显然是军纪严眀之师。
“果然都是精锐之兵,怪不得能轻松平定建奴和鞑子……”
张国维和马士英等人不禁有些动容了。
不过朱慈烺并未给他们好脸色……
张国维虽然是历史上正直、廉洁、以身殉国的大忠臣。
但他们现在代表的是江南官僚和地主的利益。
尊敬归尊敬,治国归治国,二者一码归一码。
不可因私废公,若是张国维和马士英敢给他使绊子,朱慈烺不介意先除掉他们。
众人在寒喧了一番之后,便陪驾进入了凤阳城。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全国调集了数万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
以南京城为蓝本在凤阳营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也按照京师的规制。
中都建有宫阙、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兵马指挥司分司等衙门……
还有万岁山、社稷、太庙、钦天监等,连承天门、午门、玄武门、东华门什么的都有,几乎就是按照京师建造的。
后来造了一半就停工了,停建中都后,中都没有当做京师,被定为大明陪都。
朱元璋要求皇子宗室每年要到凤阳历练、练兵。
从南京到凤阳的三百多里路程,至少三分之一要步行,不准骑乘。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北京距凤阳遥远,就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经常派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这里的宫殿也逐渐荒废。
崇祯八年的一场灾难,更是让中都凤阳毁于一旦,各种建筑遭到了流寇毁灭性的烧毁,只有几座宫殿幸存。
喜欢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请大家收藏:()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