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明堂
    “我认得东都留守李憕,知道那人头是真的。”

    贺兰进明憋了半天,等入夜到了住处了,掩上门当即便与贺兰至嘉讨论起今日所见之事。

    “我看颜杲卿的眼神,卢奕的头颅也该是真的。难道,洛阳城被叛军攻破了?”

    这虽是一个疑问句,但兄弟二人在心里其实已经有了答案,进而对朝廷的敬畏也有了一丝动摇。

    安静了片刻之后,贺兰进明忽然以一种坚定的语气自语道:“还有潼关,叛军绝不可能攻破潼关。”

    “有一件事可以确定,薛白一直在骗人,局面并不像他说的那般好。”贺兰至嘉道:“且看吧,他早晚瞒不住。”

    贺兰进明原本皱着眉忧愁国事,听他如此说,把心思转到怪罪薛白这件事上,心理负担顿时就小了很多。

    “各个郡守都是冒着风险在效忠社稷,全都听一个年轻人的命令,倘若他估错了局势,我等丢了性命无妨,只怕误了大局啊。”

    “一开始便是他们杨党逼反了安禄山……”

    有了这样的抱怨,贺兰兄弟对薛白就很难做到同心协力,难免就带着些抗拒排挤、看笑话的心态。

    次日,眼看薛白站在城头认认真真与颜杲卿商议守城的具体事项,他们冷眼旁观,想的是“竖子真当自己是讨贼盟主了,何德何能?也就是颜杲卿为攀附贵妃,肯腆着老脸听一年轻人胡乱指挥”,待看到薛白鼓励士卒,他们想的是“竖子又在装模作样,早晚要众叛亲离”。

    有时他们会想到平原城被攻破、薛白一败涂地,此事带给他们的快感,竟超过了对叛军的恐惧。

    他们希望更多的将士能够看破薛白的虚伪、无能,清醒过来,推贺兰进明为盟主,号令河北。

    终于,不等平原城修缮好防事,伴随着漫天尘烟,大股的叛军由远及近,向平原城推进、包围过来。

    那动静像是从天上传来的,很嘈杂,而且一直没有停下来,就像是把千军万马装在一个盒子里罩在耳边。

    “报,东面有叛军杀来!”

    “北面有叛军!”

    贺兰进明连忙在城头上策马奔行,赶到了城墙的东北角,放眼望去,心“咯噔”一下沉了下来。

    叛军的兵力比他预想中要多得太多,他原本还想着最后若是不敌,可退出平原城,眼下却是四面合围,连退路都被封锁了。

    “来的是何人?”

    贺兰进明赶马到了城西南,发现叛军主将的大旗已经很近了。

    那旗帜正在风中翻卷,他努力瞪大了眼看了一会,终于看清那是個大大的“史”字。

    “史……来的不会是史思明吧?”

    贺兰进明惊恐地向后退了一步,揉了揉眼。

    他作为北海太守,对安禄山、史思明都有一些了解。认为安禄山的才能更多的表现在“欺骗”二字上,早年间讨了张守圭的欢心,后来讨了圣人的欢心,也常常能把各个部落首领哄得团团转。可若论行军打仗,史思明是个比安禄山更可怕的人。

    只看史思明年轻时的一件小事便知其人之才干,他曾路过奚人的地盘被擒获,于是扮成了大唐的使者,并凭气度让奚王相信了他,之后甚至带着奚人的一个名将去朝拜天子,到了平卢之后,将对方连同三百奚人精锐当成俘虏献了上去,不仅保全了性命,还由此立了功劳。

    眼看着是这样一个叛军大将率大军杀到眼前,贺兰进明连忙赶到薛白面前,问道:“你可料到了这情形?朝廷真能有援军吗?!”

    这次薛白没有怪贺兰进明动摇军心,因为此时惊慌失措的远不止贺兰进明一个,平原郡的将领们乃被颜杲卿临时说服归附朝廷的,决心本就不够坚定。

    史思明仅仅亮出一个姓氏,守军已是军心动摇。

    但,薛白脸上竟是流露出喜色,抬手一指,朗声道:“看到了吗?叛军要逃回范阳了!”

    贺兰进明一愣,若非亲眼确认过洛阳留守李憕的人头,差点就要信了薛白的。

    “叛军粮道被断,加上在洛阳遇到了高仙芝的大军,进退无路,安禄山已别无他法,唯有转回范阳以自固。”薛白高声道:“偏偏我等封锁了叛军北归的道路,故而他们心急如焚,先是以假人头威慑,意图骗开城门,如今连大将也派出来了,我等只须闭门坚守,则叛军自溃,到时人人有功,封妻荫子,厚赏自不待言!”

    ……

    这是史思明大军围城的第一夜,平原将士们的士气暂时还算稳得住。

    到了后半夜,薛白下了城头,没遇到颜杲卿,便往衙署走去,入内,颜泉明迎了出来,低声道:“阿爷在后院。”

    “怎么?”

    “无咎看了便知。”

    薛白遂悄然随颜泉明过去,到了一看,堂内只点着寥寥几根烛火,光线昏暗,颜杲卿正坐在烛光前,背影显得有些佝偻,身旁摆放着成堆的稻草。

    窸窸窣窣的声音中,薛白上前,见到颜杲卿正在把茅草一根根缠绕着。

    “丈人这是?”

    颜杲卿指了指面前的三个匣子,道:“给他们扎一个身躯。”

    那匣子里放的是李憕、卢奕、蒋清的头颅,此事倘若传出去,士卒们便要知道这三人是真的死了。

    不等薛白开口,颜杲卿又补充道:“放心,老夫没有假手于人,此事绝无旁人会知晓,悄悄地做。”

    “何苦呢?”

    “洛阳这么快失守,不用看也知,满城官员弃城而逃者必不在少数,屈身事贼者更是不知凡几。国危而秉忠持节者,几人?我不得已,否认了他们,连一块墓碑也不敢为他们竖,草草一葬,心中何等愧疚?唯有亲手为他们扎个全尸。”

    大敌当前,薛白忙碌得厉害,但还是道:“我帮把手吧。”

    说罢,他也坐了下来,帮着扎好一个茅草身躯,拿起针线,对着烛光穿孔。

    “洛阳丢了,加上史思明兵临城下,你的计划怕是已经败了吧?”颜杲卿问道。

    光线太暗,线不好穿,薛白把线头放在嘴里抿湿,继续穿过针眼,嘴里道:“我在从偃师到洛阳的路上安排了一场伏击,就在离白马寺不远的官道边,叛军的必经之地。本想着能阻一阻叛军攻打洛阳,争取时间,如今看起来该是不太顺。”

    穿好了针线,他打开一个木匣,捧出卢奕的头颅,卢奕的一双眼显得十分的明亮,那被缚之后怒叱叛贼的神情还栩栩如生,他伸手一拂,想让卢奕闭眼,但那眼皮很快又睁开了。

    薛白遂开始缝,仔细地把头颅与草人缝在一起。

    “得益于这些年的准备,我这支私兵应该不算弱,吸引了许多陇右、剑南的老卒,带着流民操练,一千六百五十二人,装备也精良。也许是因为没有良将指挥,也许出了别的问题。但我不得不承认,洛阳失守的时间比我预想中快得太多了。回答方才丈人的问题,第一个计划确实是败了。”

    颜杲卿问道:“那你为何还来?何不退入土门关?”

    “第一个计划败了,还有其它好几个计划嘛。”薛白道,“而且,必然是要来支援你的。”

    他不想让颜杲卿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这似乎快成了一种奇怪的执念,因此,甚至有些享受此时与颜杲卿并肩坐在一起缝尸体的时光。

    “还有何计划?”

    “比如,独孤问俗、李史鱼联络了安禄山留在后方的官员,有了几个不错的回应,范阳留军贾循、平卢军将刘客奴,都遣人来联络,表示愿意率范阳、渔阳归顺。”

    如此大事,薛白竟是以一种稀松平常的语气说着,同时缝好了人头,给针钱打了个结,给卢奕整理了头发。

    颜杲卿听了有些激动,道:“如此,叛乱或可早日平定?”

    “他们要归附,能争取到多少人还不好说,关键得看朝廷能不能重塑威望。”薛白道:“好比我们在平原面对的情形,朝廷但凡争一口气,我们的军心士气便会大有不同。”

    说着,他捧出了洛阳留守李憕的头颅,放在颜杲卿面前,让他感受李憕的愤怒与不甘。

    “唉。”

    薛白重新穿针引钱,没能一下穿过去,遂略有些烦躁地道了一句。

    “故而早便说圣人昏庸不可救药了,这种皇帝不换掉,叛乱怎么能平定?”

    颜杲卿停下手中的动作,体会着指斥乘舆带来的新奇之感。

    也就是被敌军围在孤城中,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他才没有就此说薛白什么。

    “丈人现在不信,但早晚会明白,天下得换一个新君才有指望。”

    ~~

    安禄山自己都没想到能那么快就攻下洛阳城。

    带着犹疑,等田承嗣攻破洛阳的十余日之后,他才终于进入城中。此时高仙芝已经奔往陕郡,洛阳城中所有抵抗的势力已经几乎被清除了。

    至于投降的官员们早已被押到龙门拜见过安禄山了,此次则在车驾前方引路。

    “达奚珣。”

    一名绿袍官员回过头,竟还真是曾经的吏部侍郎达奚珣。但已完全没了当年的官威官仪,沧桑了许多,神情中透着落寞。

    安禄山大乐,胖手一招,让人把他招到了车驾边。两人以前都在李林甫门下,颇为熟识,安禄山每次入京还给达奚珣送礼哩。

    “还真是你?怎穿着这绿袍子?”

    “拜见府君。”达奚珣不忘先行一礼,脸上挤出讨好的笑容来,道:“回府君话,我早些年被贬官了,先是被贬为鲜州别驾,打点关系,散尽家财,好不容易才调回洛阳。”

    安禄山来了兴趣,问道:“怎被贬官的?快快说来。”

    “是因骊山的刺驾案……”

    达奚珣苦着脸述说了他当年的冤屈,他因那件事死了个儿子、自己也被贬官,确实是很惨的。安禄山听罢,却是眨了眨小眼睛,问道:“那这么说来,你是被薛白害的?”

    “正是。”

    彼此原先关系就不错,因此事,安禄山心理上与达奚珣又更近了一层,感慨道:“当年十郎就总夸你的才能,我记得那时好多公务就是你在做?”

    “回府君,是,下官是个劳碌命。”

    安禄山大笑,一指达奚珣身上的绿色官袍,问道:“伱可愿将这绿袍换成紫袍?”

    达奚珣惊喜不已,连忙拜倒谢恩。

    队伍进了洛阳城,虽已被叛军洗劫了一遍,但东都的繁华还是让人咂舌。

    安禄山的车驾穿过南城,直接过桥,往紫微宫而去。

    做这决定之前,张通儒倒是提议让他先去看看含嘉仓,因天下粮食聚集于含嘉仓,田承嗣拿下洛阳之后,哪怕纵兵劫掠,却也不敢动含嘉仓,而是派重兵把守着,等安禄山亲自清点。

    当然,此事不急,如今叛军诸事繁冗,暂时还不缺粮食,可慢慢来。

    行了一段,前方宫城在望。

    “这洛阳宫城我还没来过,长安宫城倒是常去。”安禄山远眺着前方,目露憧憬,说话却还带着些土气,“长安宫城居中,洛阳宫城怎缩在西北一角?”

    这问题叛军将领们回答不出来,达奚珣连忙道:“这紫微宫乃是隋时宇文恺修建,因洛阳地势西高东低,西北隅乃全城之最高处,宫城选址于此,可高屋建瓴,俯瞰洛阳。”

    “哈哈哈,原来如此。”

    安禄山大笑着,忽然支起肥胖的身体,想在马车上坐起来。

    他最近脚疼得厉害,此时连脚疼都忘了,眼睛像绿豆一般瞪大,紧紧盯住了前方的应天门。

    “走中间。”

    宫城久闭的正门难得大开了一次,中间的御道宽阔,气派非凡,那是唯有圣人可以走的道路,臣子则只能行在两边,天然就是低圣人一等。

    这一刻,安禄山忘掉了他所谓“清君侧”的名义,毫不掩饰他的野心。

    虽然他常常觉得自己做不到,常常因为畏惧圣人而打退堂鼓,但现在所有风险都没有了,他心里满是对权力地位的贪婪。

    过去,总有人骂他“杂胡”,他很介意,所以会在哥舒翰说“狐向窟嗥不祥”时大发雷霆。

    他分明拼死拼活从卑贱的杂胡混成了两镇节度使、东平郡王,但还是有很多人瞧不起他,以他的身世来嘲讽他。他很想看看,若他当了皇帝,谁还有这样的胆子?

    马车驰过御道,其实也就那样,既不会飞起来,地上精美的石刻安禄山也欣赏不来。

    可当他侧头看去,见所有的臣子都老老实实从两边的侧门入内,无一人敢逾矩,包括达奚珣这种官位曾经高于他的人也是恭恭敬敬。

    这一刻,他知道自己与他们划分成了两种人,天子与臣子的区别就像神与人一样大。

    前方遇到了螭陛,达奚珣连唤宫人去把御辇抬过来,还贴心地安排了两倍的力士。

    这些力士都是净过身的宦官,个个人高马大,体形比李猪儿要大一倍,抬着安禄山却还是累得直喘气。

    “那是什么?!”

    安禄山终于抬头,盯着眼前高高的圆顶建筑,不肯再移开眼睛。

    其实他远远就望到它了,初时还以为是邙山上的一个亭子,此时近看顿时就被它的美丽壮观迷住了。

    “回王上,那是明堂。”

    达奚珣小心翼翼地上了旁边的台阶,趋步到安禄山近前,继续为他介绍。

    “垂拱三年春,武后拆除了乾元殿,在此建明堂,历时近两年方成,号‘万象神宫’,后因薛怀义纵火被毁了一次,次年重建,号‘通天宫’。王上请看,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其中只用了一根都柱……”

    “一根柱子,顶这么高?!”安禄山惊叹道。

    “正是。”达奚珣抚着长须,感慨不已,又道:“王上可看到顶部的火珠?那原本是一只金凤,所谓‘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寓为武后称帝,如今……”

    “火珠好哇!”安禄山激动不已,想说些什么,奈何文才不足,只好再重复道:“火珠好!又是火,又是猪。”

    关于明堂,达奚珣有太多可以说的,从结构布局到彩绘装饰,每个细节都有着太多巧思。

    安禄山听不懂这些,但却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它的好来,赞叹道:“神了!则天皇帝可比圣人还要有气魄!”

    这一刻,他对武则天升起了一股敬畏与向往。

    他凝视着这座雄伟的洛阳宫城,一个念头开始在心里越来越强烈。

    走进明堂,内里巨大而开阔,一张御榻摆在了最为醒目的位置。

    安禄山一见它就直着眼,毫无避讳地让力士们把他搬到御榻上,发现它完全足够容纳他肥胖的身躯,可见皇帝的位子是最适合他的,别的位置都坐不下。

    其实他近来深受病痛折磨,这次被逼着举兵造反,也是想着既然病痛,不如轰轰烈烈大干一场,没想到如此顺利,若是再当一把皇帝,那就更值了。

    于是,他扭着屁股,便不打算再起来。

    大家都看明白了安禄山想要称帝的心思,都是追随他造反之人,当然都不会反对。不少人都想要劝进,只不知时机如何,纷纷看向张通儒。

    张通儒思忖着眼下田承嗣正在追击高仙芝,担心眼下称帝会耽误战事,犹豫间,达奚珣已抢先开口了。

    “今圣人昏庸,宠信奸佞,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王上班师振旅,伐罪吊人,功在天下,臣请东平郡王顾念黎元,重振纲纪……”

    殿内,一众怂恿安禄山造反之人见最后关头被达奚珣这个俘虏抢了先,顿时心生不满,但此时总不能反对,只好纷纷劝进。

    往日暴躁的安禄山难得喜得搓了搓手,但哪怕是他,也知劝进这种事不能第一次就答应下来,遂故作为难。

    “是否有人不服我当皇帝?”

    达奚珣道:“王上刚进洛阳,恐人心尚未安稳。不如,由臣召集些洛阳的耆老、僧道,听听他们的心声,王上以为如何?”

    安禄山先是哈哈大笑,之后收敛笑容,学着李隆基的样子,道:“允了。”

    就在次日,一众耆老僧道便由达奚珣引入宫中。

    为首的是一个气质极为出众的道士,极有傲气,见了安禄山也不行礼,一双丹凤眼颇为无礼地打量了安禄山两眼,却是摇了摇头。

    “道长为何摇头?”

    “东平郡王有疾在身,暂不宜称帝。”

    安禄山又不满又惊讶,试探了两句,没想到那道士竟是将他身上的病症说得一清二楚。

    他难免惊疑不定,带着些希冀之情问道:“道长可有法医我?”

    话虽如此,这道士若真开了药,他也是不会轻易吃的。

    却见那道士从袖子里拿出一块方巾,看了一眼,道:“拿错了。”

    接着,也不见他如何动作,手一挥,那方巾竟变成了一个布袋,殿中众人不由纷纷惊呼。

    “此为兴阳袋,东平郡王系于胯下,两日知效用。”

    “我代阿爷一试可否?”安庆绪当即出列。

    老道微微点头,闭目不答,算是允了。

    达奚珣又问道:“那称制之事?”

    “待贫道算个时辰。”老道转身,仰头,眯眼看向明堂。

    高高的明堂下,他们每一个人都显得那样渺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