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民意如何
    关于皮棉和棉布的订价,林照夏是与赵广渊反复商议过的。

    如今大齐布料有麻布,有丝织物,诸如绢、纱、绮、绫、罗、锦、缎、缂丝等,统称丝绸。还有一些特殊布料,诸如竹衣草衣这种,而棉织物还没有。

    棉织物的定价应该介乎丝绸和麻料之间。

    麻布便宜,一尺二十文,一丈有十尺,一匹布大约是三丈。而一匹布大约能做成人两身衣裳。如此,一身麻衣,至少要三钱银子。

    而棉花今年才首次在西北出现,卖便宜了,有点吃亏,卖贵了,失了林照夏和赵广渊的初衷。

    “今年棉花,主要要军田种植,投放到铺子,并不多。”林照夏向蒋夫人等人解释。

    她们认为出了一种新兴的布料,正该是物以稀为贵的时候,且卖上高价,才有更多的利益。

    但今年赵广渊只在军田种植,有他的考量。

    “至今还未收到朝廷拨给西北军的粮晌,今冬将士们怕是难熬。王爷的意思,是用大部分的棉花制成棉衣,棉被,发放给西北军御寒,少量投放到市场。”

    送到铺子里的一些棉布,棉被皮棉等,也只是为了普及棉花这种作物,做的一个宣传。

    明年想在西北大量种植棉花,必是要让众人了解到其好处,才会跟风种植。

    “那我看西域商人也有买到咱们的棉被和棉布的。”这么便宜卖给外人,太便宜他们了。文氏觉得价钱卖得低了。

    林照夏笑笑,“我们也是挑人的。针对西域商人中的缴税大户,才有资格限量地买。别人也没这个机会。”

    包括大齐的商人也是。不是谁都能买得到的。毕竟大部分皮棉都留着给西北军做棉袄和棉被了。

    “西北百姓想买,也是凭户册限量买。”

    “那就好,按一尺六十文卖,太吃亏了。”一床棉被六七斤皮棉,一斤皮棉不过一百二十文,做一床棉被才不到一两银子。文氏觉得价格卖得低了。

    林照夏与她们算了一笔账,她和赵广渊把棉花推出来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普通百姓都能有衣穿,有御寒之物。

    并不想定价太高。今年是第一年种植,将来种得多了,价格还能再下来一些。

    比麻布多个一两倍就好。

    如今白棉布一尺六十文,做一身衣裳将近要一两银子。而皮棉的价格一斤是一百二十文,一斤棉能织六尺布,如果手巧的织娘买了皮棉回去自己捻线上机自己织,成本会便宜不少。

    而林照夏也鼓励西北的织娘从作坊买皮棉回去捻线纺纱织布。

    西北百万将士,靠她的作坊,想在冬日把棉袄和棉被发下去,是做不到的。

    “咱们把招工的信息张贴出去了,招各种女工,和弹棉工,嫂子帮我盯一下。争取冬日能把棉袄和棉被给将士们发下去。”

    文氏一听正色起来,“妹妹放心。嫂子记着这事呢。先前的采花工听说又有活了,都没回乡,巴不得有源源不断的活计。今年怕是有不少人拖家带口留在西北。”

    德阳在一旁听了,眼睛都亮了,“那可好。那咱们西北各城,可要热闹了。客栈脚店怕是要暴满。戏社那边我还得盯着多排几部新戏。不然秋冬日没有乐趣。”

    说完也不管作坊那些事了,抬腿就走了。

    文氏在后面让她注意着孩子,她也只是挥了挥手,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马上都要生的人了,还不肯安心呆在府上。”

    众人便笑了起来。林照夏也笑,“随她去吧,不做点事,她要嚷嚷无聊了。”

    棉花收上来后,织纺里织机日夜不停地转,唧唧复唧唧,那声音就没断过。管事米娘子,几乎除了睡觉,几乎是泡在作坊里了。

    新的叫做“棉”的布料被织出来,米娘子和一众织娘,激动地直打颤。

    将来提到棉布,她们这些人能永垂青史。

    在这日林照夏视查织坊的时候,兴冲冲地拿了一匹棉布过来,“王妃你看,这布越织越好了。”

    林照夏拿过来一看,平滑细腻,没有摸到疙瘩的线头。原本大伙没接触过棉线,织的时候把握不好,常常断线,松紧不一,粗细不匀。

    “不愧对经年老手,织出来的布都能当贡布了。当赏。”当即表示,作坊里所有的织娘赏一月工钱,余下工种也赏半月工钱。

    大伙高兴地跑来道谢。说笑了一阵才散了。

    见米娘子一副沉浸其中,似要织出更好棉布的架势,林照夏便对其开导道:“除了研究如何织出更好的棉布,也可以想想别的布料,比如把棉和麻混在一起,织成棉麻料,又或者把棉和绸混在一起,织成棉绸料,把各种布料的优点放大,专取各布料的优点,或许能织出更好的布料呢。”

    还有别的布料?

    混合布料?把棉和麻混织,棉和绸混织?

    “小的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不同的料子还能混在一起?”

    “当然可以。比如麻衣,虽然透气耐磨,得老百姓喜欢,但它弹性和垂感差,还容易皱,舒适度不够。而棉料虽然穿着舒适,但它易缩水变形,如果能结合麻料挺括的这种优点,织成一种叫棉麻的布料,是不是能避免棉料和麻料的缺点?”

    林照夏的话,不止米粮子听愣了,在场的织娘也都听愣了。

    她们从来没听过不同的料子,能混在一起织的。

    还能织出新的布料?真的能成?

    可听王妃的话,好有道理啊。

    “还有丝绸,虽然优点很多,穿着显贵气,但不结实不耐穿啊,若能和棉线混在一起织成棉绸料,那又会是什么样的?用的丝少了,是不是更多人都能买得起了?”

    事实上,林照夏本人是很喜欢棉绸这种料子的。柔软贴身,透气性好,吸汗后能快干,垂感也不错,舒适度比纯棉和纯绸做成的衣服更舒适。

    她就很喜欢穿棉绸料做的睡衣。不像纯棉料,缩水爱皱,哪怕是新衣服,也皱的见不得人。

    如今棉布有了,她也有意地向这些织娘传达可以把种种布料混织的概念,打开他们的思路。将来没准能靠越王府的作坊,卖布能大大充盈府库呢。

    原本她以为她和赵广渊赚的钱躺着用几辈子都用不完。结果百万西北军要吃要喝,这些天钱庄都跑来说快没钱了。

    她又为了钱愁上了。

    林照夏有意无意地透露,让米粮子等人好似打开了一扇门,她们的固有的世界似乎被打破了。

    原来不同材料的织物,也能混织啊。

    “王妃,小的这就去试试!”米娘子眼睛亮得惊人。

    其余织娘也跃跃欲试。

    林照夏很是高兴,还承诺道:“若你们织出新的布料,我这里有厚赏。定不会亏待你们!”

    众人听了越发兴奋。转身就跑进了织房,米粮子一马当先,跑得没了影子,倒把林照夏撂下了。

    让她哭笑不得,她还有事和米粮子商量呢。

    本来打算让她帮着招一些织娘,帮忙看人筛人的,结果跑了个没影。

    于是接下来林照夏又带着府里两个嬷嬷和锦绣等人并文氏,忙得脚不沾地。听说各城招女工,不会也没关系,包培训,包教包会,不仅采花工都留了下来,越来越多的人跑来应征。

    各城留下的人多了,本地的百姓也忙了个脚不沾地,这些出来寻活的人肯定要租房子住啊,这个时候不粉刷房子,置办些家伙事,招些租客挣些钱,什么时候挣?

    本地房东忙翻了,泥瓦匠,木匠,各种匠人也忙得脚打后脑勺,整个西北各处忙忙碌碌,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各种消息陆续传到京城。

    把要下旨要越王回京的至正帝,都让旨意收了回来。

    太子到他面前哭诉多次,朝臣也进言过多次,言说若无易储之心,便不能由着越王做大,至正帝想了想,便决定下旨让越王回京,并趁此卸了他手中的兵权。

    本来打算,若越王无反意,必是不敢抗旨的,那他一定会带着家眷回京。

    若他不接旨,自然有不接旨的对策。至正帝已密信邻近西北各处兵营守将,若越王有异动,派兵去西北围城。

    结果就收到西北地里产粮十五石的消息。

    “地豆?什么东西?”

    把司农司的司正少卿都叫来细细盘问一遍,也都没听过这种作物。越王在京城就没试种过这些东西。

    越王只搞了个三年两熟。

    可怎么出了京,就拿出此等高产得吓人的作物了?听说还有许多听都没听过的各种菜蔬,连西域的商人入了关,都跟着沾了便宜,吃得满嘴流油,舍不得出关。

    至正帝摩挲着收回的圣旨,拿不定主意。

    越王在西北种出了如此高产之物,活了西北无数百姓,亩产十五石!哪怕百姓田地再少,有此等作物,也可一家人活命了。再有军田里又种出了可御寒的叫棉花的东西……

    西北百姓马上就要吃得饱饭,有衣穿暖,越王的名望越发高涨。他这时候传旨越王回京,西北民意会不会沸腾?

    民以食为天,断民的天,就如断商人的财路一般。到时候若有异动……

    至正帝犹豫了。

    想着过几日便是冬至,便想着等去太庙祭完祖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