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博望侯
    如果是以前,朱元璋肯定会问:

    你将华夏文明说的这么好,为啥面对那两个宗教时还要如临大敌呢?

    况且,思想该怎么武装?总不能在脑袋上带个铁盔吧?

    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也断断续续听了许多课。

    不论是眼界还是思想,都开阔了许多。

    他很快就自己想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为何要如临大敌?

    因为大明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

    七千余万人口,真正对华夏这个概念有清晰认识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大多数普通百姓,对国家对族群对文明,并没有什么认识。

    虽然这几年,朝廷有意识的普及‘华夏’这个概念。

    朱雄英还搞了個抚慰使制度,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可因为时间太短,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若是毫无防备就让那两个宗教传入国内,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况且就算真的全民普及了华夏概念,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无父无母吃里扒外的人。

    而且基教、伊教和佛教还不同。

    佛教是多神教,教义偏向于温和。

    佛教东传,只是佛学先贤的自发行为,仅仅只是为了传教,与政治无关。

    佛教和华夏文明的碰撞,并没有引起激烈的斗争。

    佛教主动吸收了华夏文明的精华,经过自我改良之后,把自己变成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后来道教借鉴了佛教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体系。

    韩愈、柳宗元吸取了佛道两家的精华改良儒学,为儒家大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至此华夏文明彻底消化了佛教。

    然而,这种情况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再也找不到第二例。

    至于佛教是外来宗教……这完全不是问题。

    把天竺打下来,将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家纳入大明的统治范围,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但基教、伊教不一样,他们是一神教,且教义更加极端更加有侵略性。

    他们背后都有武装势力支持,传教是带着政治目的的。

    东进的目的不是与我们和平相处,而是想要在文化上灭绝我们。

    所以,对这两个宗教必须要提高警惕。

    至于如何武装思想,其实之前陈景恪也已经说过答案了。

    教化。

    让百姓了解自己文明的历史,增加文明认同感。

    当百姓都认同自己华夏人的身份,并为此感到自豪时,外来宗教再想洗脑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朱标和朱雄英,说道:

    “这就是你们父子两个的任务了,大胆的去做吧。”

    朱标自信的道:“您放心,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雄英更是直接道:“我早就让人将相关书籍编撰好,只是不想引起大家的反感没有拿出来。”

    “现在也顾不上这些了,等回去就命国子监将其列入必学科目。”

    朱标摇摇头说道:“将书给我吧,此事我来办更合适。”

    朱雄英还处在养势阶段,不宜表现的太过强势。

    大势已成的时候,表现的强势,别人会说你有主见。

    威望不足的时候表现的太强势,别人会觉得你不好相处,心里还会抵触。

    虽然朱雄英的地位不可撼动,可也没必要头铁瞎折腾。

    那纯属给自己制造困难,没有任何意义。

    朱标就属于大势已成的那种,朝野威望十足。

    他表现的强势群臣只会敬畏,不会有别的想法,也不敢有别的想法。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表示,会将教材给朱标送过去。

    这时陈景恪说道:“太孙编写的那套教材,可以稍微修改一下,再增添一些内容。”

    朱雄英问道:“哪里需要改?”

    陈景恪说道:“编写教材的时候,使节团还没有返回,咱们对外界的情况还不太了解。”

    “所以里面没有关于外界的信息。”

    “现在既然了解了外面的情况,又确定要走出去,就应该将一些情况告诉大家。”

    “这样大家心里就有了准备,等真的要面对外界信息的时候,不至于茫然无措。”

    “而且我们主动去宣传这件事情,就可以有选择的,将我们想要让他们知道的情况告诉他们。”

    “不想让他们知道的情况,就少提或者不提。”

    “比如,我们可以强调,不论是基教还是伊教,都不允许祭祀祖先。”

    “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毁灭其文化,强迫信仰他们的神,否则就会被杀掉。”

    “然后再找一些大儒抨击这种无父无母的行为。”

    “当这个认识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先天就会对两种宗教产生厌恶感。”

    “等文明发生碰撞的时候,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厌恶感,任由他们说的天花乱坠都没用。”

    试想一下,当西方传教士吹的天花乱坠,描述他们的神多么伟大,信仰他们有多少好处的时候。

    华夏百姓冷不丁来一句:听说你们的神不让祭祀祖先,真的还是假的?

    那种场景想必是极有意思的。

    朱标思索道:“有道理,一味的隐瞒反而不是好事,是时候让他们了解一下外界信息了。”

    “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教化百姓,强化华夏文明的概念,就相当于是为我们穿上了盔甲。”

    “但只有盔甲还不行,再坚固的盔甲总有被攻破的一天。”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所以在穿好盔甲后,我们还要有锋利的武器。”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问道:“武器从何而来?”

    陈景恪说道:“宗教。”

    朱雄英疑惑的道:“宗教?”

    朱标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陈景恪点头道:“对,就是宗教,对付宗教最好的武器就是宗教。”

    “基教和伊教在互相碰面之前,可以说无往不利。”

    “可等他们碰面之后,却谁都奈何不了谁,然后陷入了无止境的拉扯战。”

    “我们也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招术来对付他们。”

    朱雄英恍然大悟,激动的道:“对啊,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大明有佛道两个宗教,让他们主动出击,去和基教伊教碰一碰。”

    朱元璋眉头一皱,说道:“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小心被反噬。”

    朱雄英冷笑道:“嘿,不听话抽两鞭子就好了。三武一宗能做的事情,咱大明可以做的更彻底。”

    朱标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佛道两教太过于温和了,恐怕不是西方二教的对手。”

    陈景恪颔首道:“确实如此,被驯化的太久,佛道作为宗教确实有些不合格。”

    “不过问题不大,鞭子可以让他们变成温顺的绵羊,自然也能让他们变成吃人的狼。”

    “就看朝廷准备如何用他们了。”

    朱标深以为然的道:“也好,找个时间,我召佛道两家过来谈一谈。”

    陈景恪说道:“不,要让他们来求我们。”

    说到这里,他对朱元璋说道:“要劳陛下出一次手了。”

    朱元璋秒懂他的意思,笑骂道:“嘿,臭小子,脏活累活就想起咱来了。”

    陈景恪笑道:“洪武大帝威震天下,一句话就能给佛道两家吓瘫了,最适合做这个事情。”

    朱元璋笑道:“别拍咱的马屁,咱不吃这一套。”

    “说吧,让咱做到什么程度?”

    陈景恪说道:“狠狠的往死里打,只要给他们留一口气就行。”

    朱元璋指了指他,说道:“你小子才是真的吃人不吐骨头,就这所有人还都夸你心善。”

    陈景恪知道他在开玩笑,所以也没有解释,而是顺手拍了一记马屁:

    “都是在陛下您的羽翼庇护下,才有我今日啊。”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你小子不学好,越来越会拍马屁了。”

    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来,大殿内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

    接着四人一起讨论了如何施行教化,如何敲打佛道两家,又如何让佛道两家走出去。

    等事情有了头绪,朱雄英见时机差不多,就主动将话题扯到了河西走廊上面。

    把陈景恪在城门楼上的话转述了一遍。

    陈景恪又补充道:“西域是我们走出去的陆上通道,只有掌握了这里,才能掌握对外的主动权。”

    “河西走廊是西域的桥头堡,想要经略西域就必须掌握此地。”

    “而且河西也是重要的产粮基地,能就近为西域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张掖的删丹山最适合养马,最早冠军侯霍去病在这里设置军马场。”

    “唐朝时期也是最重要的养马地,据记载巅峰时期,同时在这里饲养了七万匹马。”

    “唐末之后中原失去了对这里的统治,马场也被废弃。”

    “如果重设军马场,每年至少能为朝廷提供超过万匹战马。”

    “对大明的马政是个极大的补充,也能缓解百姓的压力。”

    “拿下这里,远比派遣大军深入草原,更符合大明的长远利益。”

    朱元璋说道:“咱不是不知道河西的重要性,只是这里汉人太少了,无法维持长久驻军。”

    “当年让冯胜撤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朱雄英插话道:“今日不同往日,这几年朝廷陆续往那边迁徙人口。”

    “据我所知,嘉峪关以内已经有了超过五千户人口,足以支撑一支军队常驻。”

    “而且为了应对河套和陕北高原荒漠化,我们即将对那里的人口分布进行调整。”

    “可以将一部分人迁徙到河西去。”

    “前两年可能还需要朝廷支援一部分粮草。”

    “等那些人扎根,河西将再次繁荣起来。”

    “到那时我们应该也完成休养生息了,正好出兵西域。”

    朱元璋思考许久,依然没有做出决定,而是问朱标道:

    “伱如何看?”

    朱标说道:“接下来几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不会发动大规模战争,有能力支撑对河西走廊的开发。”

    “但前提是,军队必须要保证百姓的安全,不能被北元袭扰。”

    朱雄英说道:“此事简单,堡垒计划先在河西施行。北元敢来,牙都给他们硌掉。”

    朱标点头道:“那我没有什么意见了。”

    朱元璋这才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办了,咱这就……嗯,标儿你看着办吧。”

    朱标也没有推辞,当即说道:“好,我这就将魏国公他们找来商议,制定全盘计划。”

    接着几人就河西战略进行了讨论,完善了许多细节。

    顺便还聊到了西域战略该如何施行。

    陈景恪提出了一个建议:“将西域战略全权交给晋王实施,朝廷只要给予支持就可以了。”

    朱标也非常支持,说道:“三弟想在碎叶川建立自己的封国,想必他会很乐于接受这个任务。”

    朱元璋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甚至对陈景恪的建议,他还十二分的满意。

    没有因为立场关系,就随意猜忌打压别的宗亲。

    事实上陈景恪让朱棡去西域,还真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边宗教氛围浓厚,用暴力手段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但又不能彻底将那里摧毁,否则重建会很麻烦。

    朱棡是最适合执行这个计划的人选。

    一来他塞王的身份,不用害怕背黑锅,敢于下手。

    二来能力确实很出众,能掌握好那个平衡。

    之后大家又追溯了一番汉唐时期,经略西域的往事。

    朱元璋等人说的基本都是班超,西域都护府,安西军,屯田之类的。

    陈景恪则重点提到了一个人:

    “博望侯张骞,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华夏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不只是看,还身体力行的去做。”

    “若没有他的开拓,华夏不知要何时才会将目光放在那里。”

    “以他的功绩,完全有资格在史书里独享一篇传记。”

    “只可惜,他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不符,功绩被掩盖了。”

    朱雄英立即说道:“那就给他加上,大明单独为其列传。”

    朱标也没有反对,说道:“为他写一篇传记,倒也不是不行,还能激励大明子民勇敢的走出去。”

    这时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咱本来还在想,应该给赵秩什么样的封号,不如就封他个博望侯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