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一国两……分治
    看着姚广孝那充满敬仰的目光,陈景恪心里还是觉得挺爽的。

    毕竟这可是黑衣宰相、妖僧道衍啊,朱棣时期不可越过的人物。

    被这样的人仰慕,成就感太足了。

    所以,他没有直接说答案,而是决定考一考对方:

    “想必这些年你也对天竺有了足够的了解。”

    姚广孝点点头,自从朱棣决定将封国放在天竺,他就对那边进行了全方位了解。

    如果不是脱不开身,甚至想亲自去看看。

    一旁的朱标、朱雄英、朱棣、朱高炽,也都默默点头。

    这么大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全程参与。

    不过他们很清楚,自己只是来旁听最终结果的,真正拿主意的是陈景恪和姚广孝。

    所以都保持了沉默,没有出声打扰两人。

    陈景恪继续说道:“那你就应该知道,天竺被种姓制度笼罩……整个社会犹如一潭死水。”

    “占据大多数的底层人,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对国家也就没有任何忠诚度。”

    “这也是历代以来,天竺国家战斗力低下的原因。”

    “现在燕王卫队有陆军三万水师两万,拿下天竺没有任何问题。”

    无恒产者无恒心,指望低种姓的人有战斗力,那就是扯淡。

    至于高种姓……他们享福享惯了,吃不了军队的苦了。

    再说,要是战死了,家里的美酒美食美女不就享受不到了。

    所以,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低,是有现实因素在的。

    姚广孝再次点头,他有信心靠这五万大军拿下整个天竺。

    朱雄英情不自禁的挺直了胸膛。

    拥有一亿左右人口的次大陆,我们五万人就能拿下。

    大明实在太强啦。

    朱棣表情不变,天下各势力除了北元之外,余者皆不被他放在眼里。

    打个区区天竺,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陈景恪话锋一转说道:“但打天下不容易,治天下同样不容易。”

    “我思考良久,想到了两条不同的治理措施。”

    “其一,推倒重来。”

    “既然天竺施行的是残酷的种族制度,导致占据大多数的底层百姓,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那么我们就让他们当真正的人……”

    “燕王府进入天竺后,推翻当地的高种姓统治,赋予低种姓人平民身份。”

    “还要给他们分配土地,保障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有恒产者有恒心,得了燕国的好处,想来底层百姓会踊跃支持燕王的统治。”

    “到时候必然箪食壶浆喜迎王师矣。”

    “大师以为此法如何?”

    姚广孝先是惊讶,然后了然,最后面色平静。

    等陈景恪说完,他才说道:“既然陈伴读有心考较,贫僧就直说了。”

    “此法听起来虽好,然……难,非常难,可以说是最难的一条路。”

    “若行此法,燕国恐怕永远也无法统治天竺,甚至大明都会被拖进泥潭。”

    陈景恪不置可否:“哦,为何?”

    姚广孝说道:“天竺的种姓制度源于宗教,是他们的信仰。”

    “而宗教信仰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莫说天竺蛮夷,就算是大明百姓,也有许多迷信宗教无法自拔。”

    “若非朝廷严厉禁止,许多百姓会自愿成为佛道的奴隶。”

    “不让他们为奴,他们还会痛恨朝廷。”

    一个和尚,口口声声批判宗教,实在是很违和。

    但姚广孝说的非常自然,陈景恪也丝毫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朱棣也见多了这种场面,同样觉得很正常。

    只有朱雄英和朱高炽,脸色非常的怪异。

    这大和尚就一点不怕佛祖怪罪吗。

    事实上,真正了解他的人才知道。

    姚广孝信的是自己心中的‘佛’,而不是庙里摆的泥塑雕像。

    他信仰的是佛教的思想,不是虚无缥缈的神灵。

    “大明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竺蛮夷。”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废除种姓制度,推广华夏思想制度。”

    “只怕那些低种姓者非但不会感激我们,还会视我们为仇寇。”

    陈景恪不禁暗暗点头,这个道理前世已经验证了。

    印度在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可种姓制依然充斥着整个社会。

    因为这种制度源于信仰,放弃种姓制度,就意味着背弃自己的信仰。

    很多人自己都相信,自己是低种姓是因为罪孽深重。

    这辈子好好侍奉神灵赎罪,下辈子也能投胎成为高种姓人。

    所以,他们宁愿当低种姓人,也不愿意放弃信仰。

    二十一世纪想要改变思想都尚且如此困难,更遑论是古代了。

    而且就算真的建立了新制度又能怎么样?

    废除种姓制度,建立郡县制,就需要大量的官吏。

    燕国上哪弄那么多官吏,来统治这一亿左右的人口?

    真以为大明的读书人多的用不完啊

    可以这么说,想推倒重建一套体系,完全是吃力不讨好。

    姚广孝继续说道:“我们去了天竺就属于少数派,统治天竺是以小族而驭大族。”

    “如果没有宗教,没有森严的等级禁锢人心,那些开悟了的被统治者,就会反过来推翻我们。”

    “维持种姓制度,会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我们只需要让自己成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就可以实现对天竺的统治。”

    陈景恪笑道:“英雄所见略同,大师所想与我的第二个措施不谋而合。”

    “事实上这么做的不只是我们,当初雅利安人征服了天竺,就是把自己变成婆罗门和刹帝利。”

    “就连第三等的吠舍,也都是雅利安人。”

    “天竺的原住民,只能当第四等的首陀罗和第五等的不可接触者。”

    不可接触者就是贱民,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不过,你以为明人百姓应该放在第几等?”

    姚广孝默然不语。

    他思考过这个问题,燕国建立后肯定会从大明迁徙汉人过去的。

    而且迁徙的人数还不会少,几百万都有可能。

    以华夏人重视子孙的思想,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变成千万人口。

    总不能将所有人都列为婆罗门和刹帝利吧?

    所以,第三等的吠舍是最合适的。

    说起来,吠舍拥有经商等权利,其实还算是不错的。

    然而,有一个缺点始终无法越过。

    那就是种姓制无法跨越阶层,一旦当了吠舍,这些汉人百姓就再无出仕的可能。

    而且种姓制严禁跨阶层婚姻,婆罗门和刹帝利可以通婚,下面的就不行了。

    如此下去,用不了几代人,普通汉人就会和高层汉人脱离。

    这是很致命的。

    陈景恪顿了一下,见他没有回答的意思,就继续说道:

    “在不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用不了多少年燕王一系就会被天竺同化,不再是华夏人。”

    “这个问题,你可考虑过该如何解决?”

    朱标、朱雄英等人表情也都变得凝重起来。

    出则夷狄,入则华夏。

    这话可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

    华夏自古以来就不是唯血统论,共同的文化信仰也非常重要。

    燕王一系是作为征服者去天竺的,还有个任务是推广华夏文化。

    如果反过来被天竺文化同化,那乐子就大了。

    以前他们只考虑过军事方面的问题,从来没有想过这个。

    或者想过,只是没有想到什么太好的办法。

    现在大明即将对天竺动手,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了。

    现在解决不了,等后面再想去解决,就会变得异常困难。

    几人的目光同时看向陈景恪。

    这种问题,还是你来解决吧。

    “阿弥陀佛。”姚广孝宣了一声佛号,说道:

    “贫僧想过这个问题,却始终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之法,还请陈伴读指教。”

    陈景恪没有在卖关子,说道:“其实解决的办法非常简单,一国两……”

    嘴快了,差点说出敏感词汇。

    陈景恪干咳一声,掩饰自己的尴尬:“咳,分而治之就行了。”

    姚广孝眼睛一亮,他还真有解决办法?

    连忙追问道:“不知如何分治?”

    陈景恪解释道:“圈一块最肥沃的土地,作为汉人的专属居住地。”

    “在这块土地上,施行华夏文化……”

    这块地不允许天竺原住民随意出入,汉人百姓也不允许随意去原住民居住区。

    不允许双方通婚。

    在这里推行华夏文化,施行大明的各种政治制度。

    百姓可以通过读书成为官吏,军人可以通过军功爵制改变阶级。

    如此就可以保证燕王府一系不被当地同化,也能保证汉人军队的战斗力。

    在华夏专属圈之外的地方,继续采用种姓制度。

    华夏百姓做了官或者通过军功成为贵族,就有了离开专属圈,去原住民居住区的资格。

    而且他们是以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身份,也就是统治者的身份,去原住民居住区的。

    不过在离开之前,要接受完整的教育。

    说白了,就是告诉他们,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

    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如果他们想去原住民居住区担任官吏,就必须接受更严格的贵族教育和考核。

    尽可能的保证,每一个出现在原住民面前的人,都是符合统治者标准的。

    朱棣高兴的一拍桌子,道:“陈伴读果然才智不凡,这个分治之法实在精妙啊。”

    朱标也不禁连连点头,这个法子确实解决了所有问题。

    朱雄英和朱高炽则毫不意外,还是那句话,在他们看来陈景恪能解决问题是很正常的。

    有难题就找他,大明朝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别管他能不能解决,至少都可以给出一个不错的参考意见。

    一个问题,要是他都解决不了,那大概率无解了。

    姚广孝刚开始听的时候,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元朝治理天下的方式吗?

    蒙古人一直生活在草原,不得进入中原地区定居。

    甚至他们都懒得派人去治理汉人,采取了汉人治理汉人的方式。

    他们只是派遣几名高官,对地方进行监察。

    这种方式确实可以防止被同化,也能节省朝廷的管理成本。

    但坏处有多大,看看元朝就知道了。

    此时听陈景恪提出分治之法,他还有些不以为然。

    但听到后面才知道自己太武断了,虽然都是分治,但内核完全不一样。

    陈景恪在分治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原住民的统治。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燕王府对天竺的统治。

    汉人保持了纯洁性,就能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但凡天竺土著人想造反,都能轻松镇压下去。

    在军功爵制的刺激下,汉人组成的军队,甚至会巴不得土著造反。

    在经济上,燕王府可以通过对原住民的掠夺,养活汉人区百姓。

    确保汉人百姓对王府的忠诚。

    如果汉人区发生动乱了怎么办?

    太简单了,王府能从原住民手里调集资源组建军队镇压。

    历史上那些王朝亡国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拿不出钱组建军队。

    只要燕王府有足够的钱粮,就不愁没有人为他们打仗。

    说的再难听点,燕王府还有最后一招可以用,调动土著人军队反过来镇压乱军。

    只要不是汉人区和原住民一起造反,燕王府都能靠着左右互搏给镇压下去。

    但汉人区和土著民,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想要联合造反太难了。

    甚至可以说不可能。

    在陈景恪这套分治制度下,燕王一系对天竺的统治,真可以说如铁桶一般牢固。

    如果不满足于此,想要推广华夏文明。

    就慢慢的扩大汉人居住区的范围,一点点压缩原住民的生存空间。

    等双方人数彻底逆转,就一举废除天竺教,全面推广华夏文化和制度。

    但对这一点,姚广孝保留了意见。

    作为燕王的谋士,他先考虑的是王府的利益,然后才是其他。

    很明显,让汉人和土著保持分治,才最符合燕王府的利益。

    不过即便如此,他也觉得这个分治措施太精妙了,简直完美。

    “陈伴读高见,贫僧佩服。”

    如果是以前,被妖僧认可他会很高兴。

    现在吗,习惯了,所以也就没那么兴奋了。

    陈景恪淡淡一笑,说道:“大师过奖了,此法能不能行还要看执行者如何去做。”

    姚广孝立即说道:“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让陛下、燕王失望的。”

    大方向确定,接下来就是商量细节问题。

    这次朱标等人也都参与了进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把分治之法的大体框架给构建好了。

    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姚广孝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