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送上门的财路
    第186章送上门的财路

    “兄弟,不怕告诉你,高第街一半的磁带都是我供的,除了我你找不到这么大的供货商!”

    老板在身后招呼。

    李建昆领着四人离开了环球音乐,没谈妥。

    这中年老板心眼挺贼,没那么好忽悠。

    所幸收获也有,至少确认小型磁带刻录机已经问世,那么盗版磁带就有了核心根基。

    没错,盗版。

    搁后世说出来确实不好听,但这年头它也不犯法呀,像是甜蜜蜜这种歌,不盗版国人还真听不到。

    岂不遗憾?

    这些歌未必营养,但在许多人的青春岁月里,曾留下过美好的记忆啊,多年后再听见它的旋律时,往往能勾起少年时的轻狂,和某段懵懂的爱念,随后会心一笑,或者怅然一叹。

    这便够了。

    “建昆,你真要搞磁带啊?”小王仍心心念念想着饭盒机,觉得那才是能赚大钱的宝贝疙瘩。

    “不然开玩笑啊。”

    “这回我就不同意伱的观点了,搞磁带能有什么赚头,你看那小磁带机,批发价才一百五六,老板说了,零售妥妥的卖到两百,一台能赚四五十呢。”

    鲁娜附和道:“是啊昆哥,咱们可以搞小磁带机,顺带卖磁带呀。”

    李建昆扫了他二人一眼,怎么有点夫唱妇随的赶脚呢,遂望着鲁娜笑道:“我没说小磁带机不能搞,这不在逛市场嘛,先做个保留选项。”

    鲁娜心头一喜。

    等店里进货,她立马买一台,给妹妹学英语用。有员工价,刚才那店,单台不走批发。

    李建昆又看向小王,本想喷他一脸,带了这么久还没弄透薄利多销的道理,但考虑到小王并不清楚未来局势,也便作罢。

    五人继续往前逛。

    高第街上确实多出许多新鲜玩意,像是儿童玩具、旅游鞋、计算器啥的,搁这年头啥没搞头啊,捣腾回去都能赚钱,赚多赚少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一个倒爷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年代。

    但在李建昆眼中,这些玩意都比不上磁带。或者说,倒货终究比不上自己做庄。

    盗版磁带,真的挺简单,想想看,家庭录音机都能录制磁带。

    批量生产的话,只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有生产设备,也就是小型磁带刻录机。

    这玩意许多人大概没见过,他是玩过的,当年在旧货市场上花三十块钱淘到一台,顶一个半双喇叭三洋那么大,有九个放磁带的开合槽。

    能同时录制九盘磁带。

    时间要半个小时,慢是挺慢,但这不重要,一台机子半小时能生产九盘磁带,一百台机子呢?

    半小时九百盘,一小时一千八百盘,一天下来,即便按未来正常工作制八个小时算,也能生产出一万四千四百盘。

    厂家直销,一盘磁带不赚多,赚个五毛吧,这是啥概念?

    日进大几千!

    第二个条件,解决生产材料,也就是空白磁带。

    空白磁带的生产,搁这年头还算高新科技,比如内地就明令禁止私人捣腾磁条。

    李建昆搞不出来,也不想搞,只是想吃口热乎饭,没必要造口锅。

    它的来路,无非两处:港城和内地的国营磁带厂。

    最后一个条件,母带。

    虽然拿市场上的普通磁带也能刻,但想想看,用盗版刻盗版,那效果肯定是一言难尽的,咱不能拿消费者当傻子,那你就是个傻逼。

    想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质量必须把好关。即便用正版磁带刻,仍然不是最好选择。

    唯有母带。

    这玩意只有一个出处,专业的磁带制作公司,搁后世叫作唱片公司。

    但凡解决这三个条件,在哪里搭个棚子,也就可以开干了。

    &t;divtentadv>李建昆正心猿意马的时候,小王咋呼一嗓子道:“诶!这不是那个万勇吗?”

    李建昆的思绪被拽回,循着他的视线望去,可不是。

    随着高第街的兴起,万勇也是鸟枪换跑,搞了间门面房,听见有人喊他名字,戳在铺子里,搭眼朝门外探来。

    一眼就认清来人,实在是李建昆给他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

    他这辈子做买卖,唯有的一次把货源渠道都卖出去的不堪往事,正是犯在这个姓李的手上。

    “哟,你几位来了。”

    万勇心里其实并不舒爽,上回那个姓陈的过来,火急火燎带走一些小饰品,说是回去选款,结果呢,到现在都没个信儿。

    忒不讲究!

    他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或许又被利用了一把。你让他怎么爽?

    不过终究是老主顾,开门做生意的,总不至于摆张臭脸。

    李建昆踱步走进铺子,瞅着墙壁上挂着的服装样品,一脸稀奇,半墙喇叭裤,特眼熟!

    跟徐庆有出给他的那批喇叭裤,不能说毫不相干吧,只能说多半款式一毛一样。

    “万老板,你是不是有个北方客户,姓徐?”

    万勇怔了怔,心说你咋知道的,可不就有嘛。表兄弟二人,另一个姓刘。算是他的头号大客户,上回一次性进走五万块的货。

    “咋了,李生认识?”

    李建昆呵呵一笑,没再多说。这事说巧也巧,却又在情理之中,万勇是高第街最先做服装买卖的,瞅着这店铺规模,如今应该仍然保持着数一数二的地位。

    徐刘表兄弟摸到羊城,这年头能上哪去进货?

    正常能打听到的,只有高第街。

    找上万勇,不算意外。

    铺子里除万勇,还有一个小伙店员,这会正在接待客户,李建昆晃荡一圈后,路过一面柜台时,顿住脚,眼神落在柜台里侧一角,那旮旯搁着两副吃灰的玩意。

    万勇凑过来,顺着他的视线望去,皮笑肉不笑道:“李生喜欢?你这次要是找我上点货,我送你,北方不是总下雪吗,戴着不刺眼。”

    李建昆侧头,笑眯眯问:“卖不动?”

    万勇无奈耸肩,“挺好的玩意啊,港城那边好卖的很,我说拿来试试水吧,谁知道咱内地人不稀罕。”

    这是两副墨镜,国际通俗称谓叫蛤蟆镜。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它在国内确实还没流行。

    李建昆盯上它的原因特简单,它很快就会流行,甚至可以说马上。

    人类是视觉动物,五感中视觉是最直接的,看影视剧几乎是所有人都具备的爱好,那么总有一些影视剧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脑子里,自然也有些,其中有一部叫作大西洋底来的人。

    这部剧他的印象太深刻了,从个人角度讲,这是他科幻片的启蒙,彼时震撼于电影还能这么拍,竟然有这样的题材,对编辑的脑洞深感佩服。

    从大环境上讲,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部美剧,在80年代初,造成了极大轰动,使得潜水游泳一朝爆火,同时还带火了一项后世人大概想象不到、这年头国人就开始玩的运动飞盘。

    他甚至记得当时央视,每逢周四播一集。许多家庭因此,迫不及待买了电视机。

    小王这呆子,这会啥也不知道,当时他家也买了。每逢周四开播前,李建昆风雨无阻必到。

    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的主角叫麦克哈里斯,他的眼睛与众不同,像一对猫眼,在剧中配了一副眼镜。

    剧迷们称之为麦克镜,其实正是蛤蟆镜。

    而这部剧年后,应该是二月底三月初的样子,就会开播。

    这不等于一条财路送上门么?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