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恩,当自上出(为JJM盟主加更)
    丽正门外的太学生们,等回了他们送进宫的四位代表,四人带回了官家的旨意。

    学生们将四个人分别围住,听他们大声讲述着在朝堂上的所见所闻。

    这些人都是每天专注于读书的人,又值青春年少,记忆力远超常人。

    所以他们复述朝堂上发生的事情,把朝堂上双方的谈话说了个八九不离十,诸般细节,历历在目。

    原本听到皇帝没有当场响应民意做出裁断,太学生们还心有不甘,但是听说促使官家做出这一决定的是杨沅时,大多数学生激愤的心情便平息了下来。

    不管是做为三元及第的状元,还是自入仕以来所做种种,杨沅都已是这些学生们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是他们的偶像。

    而且,今日这般举动的促成,杨沅也是关键。

    如果不是他迅速破获了枢密院夹壁墙藏尸案,如果不是他愤慨于大理寺的不公判决,坚决与之抗衡,又怎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况且,今天朝堂之上,杨状元显然也是完全站在他们这一边儿的。

    所以,杨状元既然这么说、这么做,虽然大家不理解,却还是觉得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利用思维相对简单、而且很容易热血上头的学生来做一些事,通常都会成为一柄双刃剑。

    他们有满腔的热血,有正义感、有责任感,但是哪怕他们通古博今、学富五车,在阅历、经验和沉稳上,却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

    这样,他们的行为就很容易失控。

    所以,别人很难能够成功利用他们的力量,因为这把火点起来容易,却很难在需要的时候再把它平息下去。

    可杨沅是個例外。

    人群中,樊江听说最后关头是杨沅出面,将他们只要一豉作气,就能促使天子下旨的局面缓和下来,虽然不解其意,却也坚信杨沅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自己只是过于愚钝,难解其中道理罢了。

    于是,樊江马上也出面劝说大家隐忍,官家既然说尽快做出决断,那么大家就安心等候天子下旨好了。

    因为一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樊江现如今在学子中也是声望甚高的儒士。

    他的许多金句已经被学子们牢牢记在心上,既然做为自己阵营的一员,他也是这么认为,那就很有说服力了。

    这般情况下,虽然还有少数学生亢奋过头,总想干点什么,但大多数人都已决定回去等候消息,他们也就翻不起什么风浪了。

    众人准备散去的时候,太学、武学、国子监的教授、学官们,骑驴的、坐轿的,先后赶了来,一个个气急败坏的。

    待见伏阙上书已然结束,天子并没有龙颜大怒,学生们也正要返回学府,他们又不禁转怒为喜,连忙对各自学府的学生夸耀慰勉一番,然后便哄着他们赶紧回去。

    ……

    朝会结束了,百官纷纷退出金殿。

    鹅王赵璩心里说不出的难受,那种感觉,就像今年秋上,他刚刚纳了一个年轻貌美的高丽婢时一样。

    当时,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个鲜,携美登榻,一番鏖战,正要攀上极乐之巅,他那年仅四岁的三儿子赵师沦,突然就跑进来了他的卧室。

    临门一脚被打断了,害得赵璩不上不下的,说不出的难受。

    此时的情形,何其相似。

    “子岳,你站住!”

    杨沅还没走到金水桥,就被赵璩追上来喊住了。

    “子岳,你是怎么回事,我们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呀!只要大家再加把劲儿,本王顺势敲个边鼓,官家就能一言而定,为何你要劝阻官家,容后再定呢?”

    杨沅微笑着向他施了一礼,道:“大王,我等君臣所为,都是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不是为了个人的快意恩仇。

    如果趁着众大臣措手不及,仓促通过新制,我们固然达到了目的,可是他们回头想来,必然心有不甘,到时或再上书反对,或者阳奉阴违,遗患岂不无穷?

    如今他们的气焰已经被打击下去,而且对士大夫犯法也可以优容……,不,不是优容,那是包庇,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他们所谓的祖制,也被这些精于考据的太学生们驳得体无完肤。这个时候,他们心虚的很,再想反驳,理不直气不壮,节外生枝的可能并不大。

    到那时,官家再做出公断,以《皇宋刑统》对我大宋四民一视同仁,便能叫他们心服口服。于国、于君、于民,于新制的推行岂不更好?”

    “嗯……我是个急性子,恨不得今日事,今日了……”

    赵璩挥了挥袖子,对于杨沅的考虑,他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不过事已至此,再说什么也没有用了,便点点头道:“那就先这样吧,我去寻皇兄商议一下。”

    杨沅道:“好,这‘不杀(枉法)士大夫’的所谓祖制,终究还要官家斟酌,最终决断。

    如今大势,下官倒是可以借用一下,下官先回都察院,启动都察院的督察并参与断案之权,趁热打铁,敦促大理寺做出一个上合天心、下合民意的公正裁决!”

    ……

    杨沅乘车离开皇宫,沿御道行不多远,路边便有人喊:“司公。”

    杨沅听到声音,便知是樊江在等他,便扬声道:“上来。”

    车子停了一下,轿帘一掀,离开学子队伍后,便满腹疑惑地候在路边的樊江登上了车。

    杨沅向侧边指了指,让他坐下,不等他问,便笑道:“你是在疑惑,即将大功告成之际,我为何突然勒马?”

    樊江拱手道:“正是,学生知道司公必有深意,只是学生愚钝,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想请司公解惑。只是其中缘由若不便让学生知道,学生也是不敢动问的。”

    杨沅摇头道:“我原本是打算一鼓作气,鼎定大局的。只是忽然想到一件事颇为不妥,这个原因,对你倒是不必瞒着……”

    杨沅的真正理由,对赵璩是不方便说的。

    不是他不信任赵璩,而是由于赵璩特殊的身份和立场,有些话不适合说给他听。

    但樊江,他就不必有此顾虑了。

    而且,接下来他还要靠樊江去做一些事情,若是樊江知道他的顾虑所在,做事也能更好的拿捏分寸。

    车轮辘辘,渐渐驶入一片喧嚣之中,已经进入御道的闹市区了。

    杨沅道:“你可记得,上一个伏阙上书的人是谁?”

    樊江微微一愣,想了一想,回答道:“太学生陈东?”

    杨沅点了点头,道:“不错,本官原定的计划,琢磨了所有人该有的立场和反应,唯独少算了一人。金殿之上,我突然想起了曾经伏阙上书的陈东,这才临时改变了计划。”

    樊江讷讷地道:“司公,学生……还是不太明白。”

    杨沅摇摇头,道:“陈东和结局如何?”

    樊江恍然,这才明白杨沅在忌讳什么,但他不以为然,他们怎么能和陈东相比呢?

    樊江道:“司公,陈东是因为上书请求天子复李纲官职,罢黜黄潜善、汪伯彦两个庸官,并且一力主战。

    如此种种,有悖于高宗皇帝的心意,因而才遭致杀身之祸。可我们请求撤销对于士大夫违法的优容特权,这对皇帝也是有利的呀。”

    杨沅摇头道:“李纲是臣,黄汪二人也是臣,用谁不用谁,也都是臣。黄汪二臣又不是高宗皇帝的心头好,陈东上书言事,指斥二臣之非,高宗又何必动怒杀人?

    战是国策,和也是国策。是战是和,全看天子权衡利害,以及对于自己所掌握的力量的强弱的评估。

    即便官家认为自己不具备一战之力,却也清楚上书言事的陈东,完全是因为忠君爱国之心,纵然他的上书不合自己的心意,又何必为此杀他,惹得一身骚?”

    “这……”

    “陈东先后六次,领数百上千的太学生,裹挟数万百姓伏阙上书,他请复李纲官职,请诛六贼,在遭到拒绝后,激愤的民众还曾打死宫门外十几个太监,砍了他们的人头,提头宣讲,慷慨激昂。

    李纲最终被复职了,六贼也陆续被惩办了,陈东呢,不仅依旧是太学生,而且还加授了迪功郎、赐了他同进士出身,又赐大宅一座,结果很圆满对吧?

    可是,他第六次伏阙上书时,只是为再次被罢官的李纲鸣不平,其言其行,比起前五次闹出的动静要小的多了,怎么就会被杀了呢?”

    樊江皱起了眉头。

    杨沅道:“我想了想,换作是我,我也要杀!”

    樊江大惊,愕然看向杨沅。

    杨沅道:“都察院中有监察御史萧毅然,卢承泽,皆为本官下属。本官决定重用卢承泽,伱和王烨然觉得本官所用非人。

    于是,你们带人围了我的府邸,打死我家门子,逼我重用萧御史,只因你认为萧御史一贯拥戴本官,用他对本官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你觉得,本官该如何待你?”

    “这……”

    樊江忽然便浑身燥热起来。

    杨沅道:“本官知道你不惧生死,全是为了本官好。于是,捏着鼻子认了,遂了你的心意。

    又过几年,本官决定弃文就武,接受军职。可你觉得本朝崇文,从军不是好前程,于是又领了一群人,再度围了我的宅子,逼我就范,你觉得本官又该如何对你?”

    樊江额头已经沁出了涔涔冷汗。

    杨沅叹息道:“有悖上意,并不是陈东被杀的理由。就算他每次伏阙上书,全都合乎天子的心意,他也一样要死!”

    “朝廷大员的任免,怎么可以任由他裹挟民意,逼迫天子就范呢?你今天可以胁迫天子从了你这件事,明天是不是就可以胁迫天子从了你另一件事?

    当李纲复职不是来自于天子之意,而是因为受到了一些人的裹挟,他的二次免职就已无可避免了。

    所以,陈东看似挽救了李纲的仕途,实则是断送了李纲真正起复的可能。所以李纲复职为相仅两个月,便再次遭到了贬谪。

    所以,当陈东第六次伏阙上书的时候,高宗皇帝已经忍无可忍。所以,陈东那一次的事由明明比前五次要轻微的多,但他还是死了。”

    杨沅盯着樊江的眼睛道:“恩,当自上出。”

    杨沅的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了樊江的心里,此后一生,他再未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