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群英汇聚,王允茂才
    在荀棐看来,朱俊的人品还是值得信赖的。

    不说其他,只看两件事就能知晓。

    当董卓入雒阳,控制天子和百官,威慑天下之时,他想用朱俊为副手,但却被朱俊婉拒,后又出逃荆州。

    又在兴平二年,李傕与郭汜相互攻杀,一人挟制天子,一人控制百官,其中朱俊作为人质被郭汜扣留,但朱俊性格刚烈,即日便愤怒发病而死。

    可见朱俊的性情刚烈、耿直,是典型的武将风格,这种人藏不住事,有什么不高兴的张口便说,但是不会因为嫉妒而杀人。

    更别说平定颍川也不是什么天大的功劳,朱俊也就是发发牢骚,要说真正的功劳,那还在冀州!在于张角三兄弟!

    谁拿下了张角,谁就有机会封侯拜相!

    众人在郡府内欢宴一场,离席后,荀棐刚刚走出郡府,身后便有人叫住了他,荀棐回头一看,只见一名身材魁梧的汉子向他走来。

    “吴郡孙坚见过荀功曹。”威武汉子道。

    荀棐诧异地看过去,这人便是孙坚,未来在讨董中名扬天下的江东猛虎?

    将微微的诧异压下,荀棐回了一礼,笑着道:“足下英武非凡,令人见之忘俗。”

    孙坚得了荀棐的夸赞,心下一喜,道:“功曹才是真英雄,我在朱公帐下听闻功曹率军月余间就平定颍川之时,立时羡慕钦佩不已,今日得见功曹,真是一桩幸事。”

    “孙君在朱公麾下用事,总是有机会一展身手的,何须羡慕我,或许日后君以功封侯也说不准。”荀棐笑着道。

    孙坚豪爽一笑:“封侯之事太远,坚的志向不过扫灭群寇,还诸郡太平罢了,待事了,再做个二千石我便心满意足了。”

    荀棐笑而不语。

    两人聊了一会儿,荀棐告辞离去,这时孙坚的几名友伴凑了过来,名叫祖茂的汉子说道:“没想到荀辅之闻名天下,品性却如此好,没有轻视我辈。”

    另一个叫程普亦道:“天下士人多看不起我等厮杀汉,荀功曹或许是因为久历战阵,所以才对我等一视同仁。”

    孙坚看着荀棐离去的背影道:“荀君出身国家名族,却能以礼待人,难怪他能收众虎士之心,听闻他帐下关羽、何穆、于都等人都是骁将。”

    祖茂和程普对视一眼,道:“荀君是英杰,其他人却未必比我等强多少,只不过他们在荀君帐下用事,荀君又不抢下属之功,所以他们的名声才能传扬出去。”

    孙坚听了微微叹息一声。

    是啊,荀棐这样让功给属下的将帅何其稀少,他孙坚曾立下了不少战功,可是如今年至三十,仍然只是区区佐军司马,这还是黄巾乱世之下,朝廷急需猛将才赏给他的。

    若是平常时日,他连个佐军司马的武职都捞不到!

    回想着荀棐“以功封侯”的话,孙坚按剑,精神振作道:“值此乱世,大丈夫当上匡天子,下抚万民,扫荡群寇,功封列侯!”

    ……

    这几日的阳翟很是热闹,先是朱俊带着大军赶来,接着又是皇甫嵩率军赶至,两人加起来差不多有四万众,四万人没有天子的命令,暂时只能待在颍川,哪也去不了。

    文太守光是为他们提供粮草就忙的焦头烂额,好在去年在荀棐的努力下,全郡迎来了丰收,再加上荀棐及时扑灭了黄邵等黄巾贼寇,所以颍川郡的粮食暂时还能供应的上。

    又过了几日,豫州刺史王允、州别驾荀爽和孔融等人终于抵达了阳翟,文太守再次带人出迎。

    又是一番宴饮过后,荀棐去拜见了自己父亲荀爽,适时王允也在,他看着荀棐道:“早在数年前我就听闻辅之你的声名了,今日见了,果然有乃父之风。”

    荀爽听了笑眯眯地抚着须,荀棐则连连谦辞。

    简单寒暄了一番,王允忽然对荀爽道:“慈明,我如今为豫州刺史,可举一人为茂才,只是这些时日我思来想去,都没定下取谁为好,今日看见辅之,我算是定下人选了。”

    此话一出,荀爽、荀棐皆是震惊。

    所谓茂才,其实就是秀才,只是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才将秀才改为了茂才。

    茂才由州推举,人数比郡守推荐的孝廉少得多,所以分量更重,一般被举为茂才后,大多都可以直接担任地方县令。

    而孝廉刚开始只能在宫里做郎官,作几年郎官后才有资格去地方当官。

    可见两者的差别。

    荀棐先前就被文太守举为了孝廉,所以后来才有资格担任郡功曹,只是由于资历还不够深,尽管荀棐做出了成绩,但一时半会儿当不了千石县令。

    所以荀棐最初的设想是,借着讨伐黄巾之事,争取立下大功,届时至少做个千石令,或者去朝中任职,至于二千石,机会比较渺茫,毕竟他资历太浅了,除非他能够擒杀张角三兄弟中的一人,否则几乎不可能被授予二千石的高位。

    但是如果他被王允举为了茂才就不同了,原本茂才就能直接出任一地县令,再加上自己如果立下比较多的功劳,那……二千石也不是不可以探上一探!

    荀爽面色微凝道:“今我被您辟为州别驾,公再举辅之为茂才,会不会……”

    王允明白他的意思,不过笑道:“慈明明明知晓举才不避亲的道理,更别说我与你二人并不是亲,又有何不可呢?”

    荀爽听了也是一笑,因为他听出王允这是借自己曾经的故事在打趣他。

    昔日,汝南郡名士袁阆碰见了荀爽,就问起颍川郡的知名人士,荀爽没有思索,先说起自己的几位兄长。

    袁阆当时就笑道:“难道仅仅因为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就可以算是名士吗?”

    荀爽回说:“您指责我,有什么凭据吗?”袁阆说:“刚才我问的是国家名士,而你先提到的都是你的哥哥,所以我指责你。”

    荀爽却回道:“从前祁奚告老还乡时,内举不忘他的儿子,外举不忘他的仇人,人们认为他是非常公道的。周公旦作《文王》诗,不言尧舜的功德,却赞美周文王、周武王的伟绩,这是因为他爱自己亲人的道理。《春秋》的义理,是以鲁国为内,以华夏诸国为外。况且不爱他的亲人却爱外人,这不是有悖道德吗?”

    既然王允都说出“举贤不避亲”的故事了,荀爽自然不再坚持,而是感谢道:“王公之恩,荀氏不忘。”

    荀棐也颇为欣喜地行了一礼,王允哈哈大笑道:“我举荐辅之不是为了得到你们的感恩,而是为国举才,若是辅之想要报答我,就多多的剿灭黄巾贼寇,还天下太平罢。”

    荀棐慨然道:“敢不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