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内众人各个神思不属之际,候在扶苏身后的姜绎低声道,
“大公子,廷尉正符召大人奉左丞相之命前来参宴。”
这是姜绎刚刚招人给许之重新更换酒樽的时候,少府属吏偷偷前来禀报的。
“哦?”
扶苏眉头一挑,不由惊疑出声,顿时惹得桌上人人侧目。
见扶苏如此,姜绎心中则是松了一口气。
亏得没有直接去迎进来,而是先给大公子禀报了一声。
如今看来,廷尉正符召前来参加这百家聚宴,大公子事先也是不知情的。
而且廷尉正符召大人直接明言了,是奉左丞相命前来参宴。
左丞相是十六公子的老师,大公子据说现如今跟十六公子争风很是厉害……
而且左丞相向来是看不上除了法家之外的诸子百家的,更是对自己老师所属的儒家打压尤甚,怎会想到来参加这百家聚宴?
莫非是为了大公子前来?
可是大公子先前也说了乃是受十六公子所托啊。
姜绎不敢也不想继续想下去,不管是哪种,都不是他这个小虾米可以参合的,神仙打架,小鬼遭殃,自己还是早些躲出去为妙。
“诸子,廷尉府廷尉正符召奉左丞相之命,前来参宴。”
眼见大厅内百家中人都一眼好奇的看着自己,扶苏起身朗声道。
虽然不太清楚状况,但是想来也是跟自己有关。
俗话说的好,无欲则刚。
更何况,从头到尾扶苏其实对至尊之位都没有太过上心。
所谓公认的储君,也不过是楚人一系官吏的造势才慢慢流传开来而已。
而那时候,始皇帝子嗣中,还真没有比扶苏更有能力的。
以至于扶苏也只能默认。
现如今,已经有了更好的选择,无论是始皇帝还是扶苏都已经认同的情况下,扶苏更不会再在储君的事情上产生什么心思。
所以,不管李斯让符召来做什么,对扶苏而言已经无所谓了。
扶苏的话,让房内一众百家中人又是一阵喧哗。
李斯做了十多年的廷尉,廷尉正符召和廷尉监雍禾两人,都是李斯一手提拔起来的左膀右臂。
如果不是始皇帝不想让李斯在丞相位上,依然能够遥控廷尉府,权势太盛,让太仆姚贾接了李斯的廷尉之位,身为廷尉正的符召就是新任廷尉的不二人选。
现如今太仆空缺,符召依然是廷尉正。
而李斯对诸子百家一贯的态度,房内百家中人谁人不知?
百家聚宴办了这么些年,李斯从来没有派人来过,更不要说遣了如符召这样的左膀右臂前来参宴了。
而且还真正是不请自来。
大公子扶苏再怎么说也是受十六公子所托不是?
就在一众百家中人都在猜测符召来意的同时,扶苏瞥了一眼躬身候在身侧的姜绎一眼。
“还不去请廷尉正进来?”
“喏。”
姜绎慌忙躬身应命。
不过片刻功夫,留着三缕长须、头戴鹖冠穿着一身黑袍的符召就在姜绎的引领下快步进了包房。
符召跟着姜绎直直的朝着扶苏主桌行去。
“下臣见过大公子。”
符召看着扶苏,躬身一礼。
“廷尉正无需多礼。”
扶苏起身笑着摆手道。
“符召见过诸子。”
符召起身对着叔孙通等房内一众百家中抱手团团一揖。
虽然房内众人,除了叔孙通这个待诏博士外,其余诸人基本都是黔首出身,但是好歹也都是文化人,该有的尊重符召自然是要给的。
拜请之后,答应前来的几个廷议博士,现在还没到。
“吾等见过廷尉正大人。”
房内一众百家中人反应过来,七嘴八舌的躬身回礼道。
姜绎殷勤的把符召引到扶苏身侧本就留下的几个空位中的一个坐下,对着扶苏躬身一礼言道要出去迎几位还没来的廷议博士,得到扶苏首肯,飞快的溜了出去。
等到符召落座,扶苏笑笑道:“不知丞相大人可是有话让符尉正带来?”
对李斯作何打算,扶苏也懒得猜谜,眼见一众百家中人都是一脸的欲言又止状,所以扶苏也就直接了当的问道。
“回大公子话,下臣今日前来确是受丞相所托,然却是奉陛下之命而来。”
符召侧身对着扶苏一礼,神色如常,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
“父亲之命?”
扶苏再次讶然出声。
这个他还真不知。
房内一众百家听到符召这话更是一阵骚动。
本以为符召是奉左丞相李斯之命而来,不曾想却是奉了始皇帝的命令而来。
多少年了?始皇帝从来没有关注过百家聚宴之事,今天竟然会专门遣人前来,由不得一众百家中人激动莫名。
“陛下命丞相大人编撰《邦本律》,此律乃是当日十六公子见卫尉中人借搜捕兰池盗匪之名,强抢民女告之陛下。
陛下严惩强抢民女卫尉之人后,感念百姓不易,乃命丞相大人编撰此律。
十六公子言及《邦本律》若是仅有法家编撰,未免有失偏颇。
对丞相提及,可请陛下延请诸子百家共同编撰此律,前两日丞相已经求得陛下首肯。
陛下下诏,将会在诸子百家中遴选百人,授为待诏博士,共同编撰《邦本律》,为吾大秦百姓造福。
待到此律成文,参与编撰之人,陛下会命御史府著书留名。
且百位待诏博士,律成之日尽皆晋为廷议博士,可参廷议。
陛下言道,此,还请诸子为百姓造福,为吾大秦尽心。”
符召起身环视一圈,朗声道。
“轰!”
刚刚仅只是有些骚动的包房内,在符召朗声说完始皇帝诏令之后,瞬间炸开了锅。
只要参与编撰就能得到待诏博士的职衔?
叔孙通是文通君的弟子,现如今在咸阳混了好几年,不就是因为一个待诏博士的职衔才能在百家中人中混的风生水起么?
而在编撰完成之后,更能直接得晋廷议博士,参与廷议。
大秦现如今不过七十余博士,叔孙通孜孜所求的不就是这个头衔么?
更不要说,还能在御史府编撰的史书中留名,这是何等殊荣?
只要大秦还在一天,《邦本律》还为人所用,那么参与编撰的人,后世百代千代都会有无数人颂其名,感其恩。
有名有利,更能史上留名,此等尊荣,不就是所有读书人心心念念的吗?
怕是文通君得知此事,都会立马从临淄飞奔到咸阳吧?
没人想到符召会带来一个如此惊人的好消息。
试问,一众本就不得志的百家子弟,岂能不为之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