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房内有些癫狂的一众百家中人不同,无论是事先不知情的扶苏,还是前来传达始皇帝诏令的符召,都很是平静。
扶苏是无欲则刚,而且听到始皇帝之所以会如此,还是因为嬴高导致,心中只有高兴,并没有其余之想。
当然,扶苏并不傻。
对符召专门选择今天来传达始皇帝的这个诏令,背后李斯有什么用意,扶苏隐约能够猜到一些。
不过对他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不是因为嬴高突然昏厥,李斯等人应该已经知道扶苏即将去往南郡接任太守之位了。
但是因为嬴高昏厥,所以当扶苏提出等到嬴高回返咸阳之后再行前往南郡,始皇帝也就应下了。
而且不知道出于何种想法,始皇帝也压下了即将在朝会上宣布的扶苏接任南郡太守的消息。
符召看着古井不波的扶苏,心中有些无奈。
其实,符召也不太理解李斯的做法。
始皇帝诏令早在数日前,他已经知道。
只是李斯坚持让符召等到百家聚宴的时候再来通知给百家。
美其名曰,那时候诸子百家都在,更好传达诏令。
但是符召知道,这显然只是其中很微不足道的一个原因罢了。
李斯真正的目的,符召做为跟随李斯十余年的左膀右臂又岂能不知。
十六公子显然对百家很有兴趣。
李斯先前对诸子百家诸多打压,因为十六公子甚至愿意给始皇帝进言让百家之人参与《邦本律》的编撰,又岂能眼睁睁的看着大公子在百家中继续收获声名。
甚至连那些话,都是符召转述李斯口述的。
原本根本不存在的储君之争,却因为十六公子的乍起,瞬间就到了如此激烈的程度,是符召没有想到的。
早在传出李斯主动言及欲收嬴高为徒的时候,符召就感觉李斯在储君之事上要入场了。
随后嬴高拜师,李斯三女分别婚配给将闾、子皓和嬴高,更坐实了符召的猜测。
只是,让符召没想到的是,李斯这一入场,就直接明刀明枪的向大公子扶苏亮明了车马,未免有些太过心急了些。
可是不管符召心中作何之想,他也只能紧跟李斯的脚步。
不过看着身前一脸平静的扶苏,符召突然觉得,或许子嗣有才有德的多了,真正也不能算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帝王家。
夺嫡之争,一个弄不好,大秦就要大乱矣。
“敢问廷尉正大人,遴选百人编撰《邦本律》,不知……可有遴选之法?”
一脸苦相、农夫打扮的许之,搓了搓手,有些忐忑的问道。
此际,房内兴奋的百家子弟也渐渐安静下来,尽皆都眼巴巴的看着符召。
许之算是问出了之前百家众人忽略却又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那百人是如何遴选。
如果是百家自行推选,那么对如农家、小说家、医家这些小派来说,可是大大不利,更不要说那些仅剩几根独苗的更小派别了。
“陛下有言,此次遴选有诸子自行商议推选拟定,而后上禀陛下,由陛下亲点。
然陛下亦言道,此次除造福百姓外,亦由留存百家苗裔、光大百家之意。
所以此次遴选而出之廷议博士,亦以两岁为期,两岁之后百家再行推选之途。
必做到,百家诸子凡有为大秦尽心者、为黔首谋利者,皆可入朝廷议政事,
个中才识皆具者,自亦可外放为官,守牧一方。
陛下以为,诸子百家本就汝中有吾吾中有汝,仅只大小众寡之别。
因此,诸多小家可合而推之,大家亦可分而推之。
以此来存留诸子苗裔,以彰吾大秦诸子齐放之姿。”
符召起身看着房内眼巴巴的一众百家中人,朗声道。
虽然如此说,不过符召也是没有想到始皇帝对百家现如今是如此怀柔。
博士还能有两岁之期,简直是闻所未闻。
更重要的是,小家合而推之,大家分而推之,意思很明确。
想要成为待诏博士,争取得到推选,众多弟子稀少的小家如果合在一起,可是一股不小的力量,自然就有了同儒家等家抗衡的力量。
而大的派别如法家合儒家等,因为人数众多,肯定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被推举。
离开儒家和法家,进入别的派别,得到推举也就成了另一种途径。
这不就是当初张仪和苏秦两人所用的对六国合纵连横之道么?
不同的是,当初苏秦和张仪两人这合纵连横之道,用的是六国身上,现如今始皇帝用在了百家诸子身上。
而且还是放在明面上的阳谋。
因为始皇帝对诸子说的那句“汝中有吾、吾中有汝”还真就是大实话。
严格来说,诸子百家其实没有真正的严格的区划,仅只是些许理念不同罢了。
且各家理念的形成,无一例外都或多或少吸取了另外诸子的理念。
就像李斯当初师从墨子,说李斯是儒家自然没错,但是谁又能说李斯不是法家弟子?
如李斯这样的例子,在如今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并不是个例,屡见不鲜。
适时的大秦,门户之见自然有,但是对跳槽的人,却远不如后世那般审视苛刻。
符召也不得不佩服始皇帝的老谋深算。
如此一来,为了那百位的廷议博士,为了能史书留名,向来百家很快就要一片纷乱。
小家小派会选择联合来对抗大派,大家大派中有野心的人,一样会选择跳槽小家甚至自立门户。
如此一来,今后诸子百家存在如某一家一派一家独大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这对大秦而言,自然是好事。
毕竟儒家做为弟子最多的大派,其内可是一直有很多人想要入朝的。
不用怀疑,这是出自连同上郡大捷奏报一起来的嬴高的书信。
本来嬴高是想在百家聚宴前,再寻始皇帝好生进言一番,说服始皇帝的。
而在嬴高离开咸阳北上前,这些东西还没有想好成熟。
北疆风情,天高云阔,嬴高思虑良久的东西也终于成型,就顺带连同奏捷文书一道上禀给始皇帝了。
好在,始皇帝斟酌一番后,仅只稍作改变,就全盘采纳了嬴高的进言。
这稍作的改变不过是将嬴高所言,遴选三、五十名待诏博士参与编撰改为百名罢了。
嬴高进言中还有些谨小慎微,始皇帝则显然有足够的魄力,一次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