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是谁?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
孙承宗,字稚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人氏,天资卓越、文武兼备,万历三十二年春闱大考,一举金榜题名,高中第二名榜眼,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后升任太子中允、太子詹事……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并被尊称为‘孙阁老!’
因为才学出众、文武兼备,孙承宗还先后担任了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两位皇帝的老师,深得君心,荣宠无双!
天启元年,女真大军攻掠辽东,连克铁岭、抚顺、沈阳、辽阳……诸多重镇,辽东经略袁应泰兵败自杀,消息传到了京师,文武百官惶恐万分,却拿不出任何对策,更无人敢去接替辽东经略这一职务。
关键时刻,孙承宗挺身而出,主动前往辽东督师。
来到辽东之后,孙承宗大刀阔斧、整顿军备,招练兵马十一万、开疆扩土四百里、屯田五千顷……提拔了袁崇焕、赵率教、马世龙等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并一手主持了关、宁、锦防线的设计和修筑,成功的阻挡住了女真人的进攻,稳定了辽东局势。
不客气的说,若无孙承宗在,只怕女真人早就杀进山海关、直捣北京城了!
……
天启五年,因为遭受到权阉魏忠贤的妒忌和排挤,孙承宗被迫辞官回乡,虽然失去了官位,可提起这位大名鼎鼎的孙阁老,天下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无不倍加敬重!
另外吗,孙承宗、杨鹤都是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二人不仅是同年,更是至交好友,经常有书信往来。
孙铨是孙承宗的长子,秦锋是杨鹤一手提拔的心腹、亲如子侄一般,如今前者登门拜访,后者自当亲自迎接,这是一个礼数问题,更是对孙承宗、杨鹤二人的尊敬!
书归正传。
大营门口,秦锋见到了正宁知州—孙铨,四十岁出头,中等身材,五官端正、气质儒雅,穿着一件淡青色官服,因为浆洗的次数太多,已经有些发白了,袖口、领口、膝盖位置还有明显的补缀痕迹。
流寇造反以来,庆阳府南部的城池大部分都被攻陷了,正宁城并非军事要塞、没有重兵驻扎,也没有天险可以依靠,却能硬扛数万流寇的围攻一月有余,始终坚守不失,从这位孙知州的一身旧官服上,似乎可以找到答案一名公正廉洁、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才是最坚固的城防!
孙铨身后跟着上百名衙役、民夫,驱赶着几十头牛、数百只羊,还有十几大车的美酒,是城内的百姓们拼凑出来、犒劳大军之用的。
“正宁知州—孙铨,见过秦大人!”
“孙大人,客气了!”
“流寇围困,日夜猛攻,正宁城危在旦夕,幸亏秦大人出兵救援,以少胜多、大败流寇,正宁城这才转危为安,下官仅代表城内数万百姓、多谢秦大人相救之恩,并有薄礼奉上,还请笑纳!”
“保境安民,军人职责,秦某救援来迟,以至于百姓们饱受流寇荼毒之苦,理应赔罪才是,何敢谈功劳二字!”
“秦大人用兵如神,兼且高风亮节,真是令人钦佩!”
孙铨不是胡乱吹捧,而是有感而发的,要知道,流寇大军围城以来,自己将城内百姓们全都组织了起来,一边拼命抵抗,一边不断求援、希望援兵早一点抵达。
数天之前,得知援兵将至,自己着实高兴了一阵子,随即又得知,援兵只有六七千人、且由一位十九岁的小将统领,瞬间心凉大半,认为之前白高兴了,如此援军,有等于无啊!
万没想到,这位十九岁的小将、带领着六七千人,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将数万流寇全部歼灭了,还斩杀了王左桂、王左道两名大流寇头目。
消息传来,自己和百姓们是一百二十个不相信,立刻爬上城头观看,看到流寇大营被分割包围,流寇们高举双手、成群结队的出来投降,这才真正相信了。
接下来,敲锣打鼓,大肆庆祝,又拼凑了一些牛羊、美酒,送来犒劳大军!
来之前,自己还猜测过,这位神勇异常、打败了数万流寇的小将长什么模样,是不是身高丈二、腰阔十围,目似铜铃、牙如短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见到秦锋之后,才知道大错特错了,非但不是凶神恶煞,反而是个万里挑一的美男子,而且彬彬有礼、谈吐文雅,举手抬足之间,更带有一股莫名的魅力,让人不禁为之折服!
如此人物,必成大器!
……
“孙大人,此处不是讲话之所,请到中军大帐内落座!”
“好,请!”
牛羊、美酒由辎重营的士兵们负责接收,秦、孙二人则并肩而行,一起进了中军大帐,而后分宾主落座,有亲兵送上了茶水。
接下来,二人一边品茶、一边交谈,先是谈了几句闲话,而后迅速转入正题,谈论起了眼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安置数万俘虏的流寇。
其实安置流寇并不难,只要解决两个问题既可,一是土地、二是钱粮。
因为灾荒、战乱的缘故,庆阳府南部地区的人口数量锐减,并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故而第一个问题很好解决,关键是第二个问题。
秦锋计算过,安置五万多名流寇,至少需要二十万石粮食、十五万两银子,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如何筹措?
上面调拨,指望不上!
三边总督杨鹤上任以来,天天都在为钱粮的事情发愁,恨不得一个铜钱掰成两半花,想从他老人家身上榨油水,只怕比压沙求油都难!
因此上,这一大笔钱粮只能自行筹措了,而受战乱波及较少、又繁华富庶的正宁州便是首选之地。
想到这里,秦锋开口道“孙大人,庆阳府下辖的六县二州当中,以正宁州的面积最大、产粮最多、最为富庶繁华了,可否筹措一些钱粮,用来安置俘虏的数万流寇呢?”
“唉,秦大人,正宁州面积大、产粮多、富庶繁华不假,可要想筹措钱粮,只怕比登天还难啊!”
“哦,此话怎讲?”
“秦大人可知正宁州有多少耕地、每年又有多少税收?”
“不知,还请赐教!”
“实不相瞒,正宁州的土地鱼鳞册子上,共有耕地三十七万八千四百五十八亩,按照一亩耕地征收税粮一斗、银一分二厘(辽饷)计算,每年理应征得税粮三万七千八百四十五石八斗、税银两千八百三十八两四钱三分五厘,因为灾荒、战乱的缘故,百姓们大量的死走逃亡,农耕生产遭到了破坏,每年实际征收上来的钱粮,尚且不足定额的一半,连上交国家藩库都不够用,那里还有剩余的钱粮用来安置流寇啊!”
“哦,税收竟然如此之少!”
为了打败流寇,秦锋曾经研究过正宁州一带的地形,面积广阔、地势平坦,而且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到处都是肥沃的耕地,数量估计在一百五十万亩左右,而官府的土地鱼鳞册上、只有三十七万多亩耕地,不足实际数量的四分之一,剩下四分之三的耕地那去了呢?
略加思索,秦锋心中有了答案。
“孙大人,正宁州境内的士绅数量比较多吧?”
“不错,正宁州一带文风昌盛,故而士绅数量极多!”
士指的是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而有入仕可能的进士、举人,秀才等群体。
绅指的是正在做官、或者已经离任的官僚群体。
二者合称士绅,而大明朝对士绅群体极为优待,并给予了不当差、不纳粮、不交税……等诸多特权!
比如一名读书人,考中了秀才,就可以免除八十亩地的赋税,考中举人、可以免除四百亩地的赋税,考中进士、可以免除两千亩地的赋税。
做到四品官的,再免两千亩地的赋税,若是做到二品官以上的,再免一万亩地赋税,而且官员致仕以后,依旧享受这一特权!
而在享受免税特权的时候,士绅们往往进行暗箱操作,实际上获得的免税田地数量,是国家规定数量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除了士绅,奸商、地主、豪强……都在想方设法的逃税,投靠、隐匿、涂改账册……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正宁州四分之三的耕地,就是这样变没了的,而正宁州的情况就是整个大明王朝的缩影,纳税的耕地越来越少,朝廷的开支却越来越大,钱粮从何而来?
只能从那些没有特权的平民百姓身上榨取了。
百姓们只拥有少量的耕地,却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再加上贪官污吏的层层剥削,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有的被活活逼死,有的不想死,于是就当了流寇,造朝廷的反!
流寇举旗造反,朝廷出兵镇压,需要大量的钱粮做为军费开支,钱粮从何而来呢?
只能是继续压榨老百姓,结果迫使更多的老百姓变成了流寇,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直到万民皆反、推翻朝廷!
“孙大人,士绅们大肆兼并土地,致使税赋锐减,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沦为流寇,此事对江山社稷危害极大,大人身为一方父母官,为何不管一管呢?”
“唉,土地兼并,危害极大,下官何尝不想管一管,奈何此事太难办了,下官有心无力啊!”
“明白,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若得罪于巨室,则政令难行,步步维艰,孙大人亦不容易啊!”
“秦大人,您真是下官的知己!”
秦锋一番话,正说到孙铨的心坎上了,崇祯元年,自己来到正宁城上任之后,就发现本地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对国家和百姓的危害极大,于是想了很多办法,试图扭转这一情况,奈何皆以失败告终了。
没办法,强龙不压地头蛇!
自己虽然是朝廷命官,执掌一州的行政大权,可具体推行政令之时,却处处受到本地士绅、豪强们的掣肘,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
自己能做的,也就是洁身自好、独善其身了。
“秦大人,这筹措钱粮之事,非是下官有意推脱,实在是无能为力啊!”
“无妨的,此事的确难办,再另想办法吧!”
……
“大人公务繁忙,下官不便打扰,告辞了!”
“好,孙大人慢走!”
接下来,秦、孙二人又交谈了一会儿,后者起身告辞,前者出门相送,一直送出了大营,而后回到中军帐,找来了好兄弟耗子。
“锋哥,什么事?”
“挑选二十名机灵、识字的士兵,全都换上平民服饰,明天陪我进一趟正宁城!”
“锋哥,进正宁城做什么?”
“踩踩盘子,看看城内有多少家士绅、豪强,大户,谁家里的钱粮数量最多!”
“啊,踩盘子,你是要?”
“不错,替天行道,杀富济贫!”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