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进城踩盘子(上)!
    正宁城始建于大明洪武九年,本是一座长宽不足一里、周长不足四里的小县城。

    因为周围土地肥沃、盛产粮食、交通便利,正宁城很快繁荣了起来,并成为了庆阳府南部一带的粮食交易中心,做粮食生意的商铺、商队、商人比比皆是,城内的人口数量更是不断增加。

    成化十三年,朝廷下旨将正宁县升级为正宁州,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正宁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面积增加了八倍有余,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城!

    “咚—咚—咚!”

    清晨,寅时五刻,随着一阵悠扬的钟声,正宁城四门同时打开,已经等候多时的人流开始进进出出,其中又以搬家者的数量最多了。

    正宁城被流寇大军围困了一月有余,城内的居民们非常恐慌,认为城区就是一口活棺材,一旦攻破、无处躲藏,还是搬到城外安全一起,遇到危险之时可以逃跑。

    城外的居民们同样恐慌,认为四下空旷、毫无遮挡,还是搬到城内安全一些,有高大的城墙可以阻挡流寇。

    于是乎,戏剧的一幕出现了,城内的人拼命往外跑,城外的人拼命往里跑,过上几天,感觉不对劲了,又搬回原来的地方,反反复复,一个劲儿的折腾!

    可笑吗?

    或许吧!

    生逢乱世,人命如草,如此反复折腾,不过是寻求一点点安全感罢了,既可笑、更可怜!

    ……

    进城的人流中有一伙青年人,大约二十多个,都穿着粗布衣服,有的挑着扁担、有的推着车子,上面装满了木耳、蘑菇、山药……各种山货。

    一行人来到了城门口,立刻被守城的士兵们拦住了。

    “站住,那里人,进城做什么?”

    “回军爷们的话我们是八十里外罗家山的山民,最近采集了一些山货,进城换几串铜钱,再买一些油盐酱醋!”

    “有本地里长开具的路引吗?”

    “没有!”

    “知州大人有令非常时期,严加盘查,凡是没有路引者,一律不准进城,以免贼人混入其中!”

    “几位军爷,行行好吧,我们远路而来,进一趟城不容易啊!”

    说话间,其中一个年轻人摸出十几枚铜钱,塞到了负责盘查的士兵手中。

    收了好处,士兵的态度大变,不再坚持查看路引了,只是简单的搜了一下身,发现一行人没有携带利刃,小车上装的的确都是山货,于是挥手放行了。

    不想一行人进城之后,并没有前往买卖货物的市场,而是钻进了一条僻静的小巷当中,并围拢在一名年轻人周围。

    “大人!”

    “嗯,按照计划,分组行动,三天时间之内,一定要将城内的士绅、豪强、大户人家的数量、姓名、性格爱好、名声好坏、资产多少……各种情况全部摸清楚,不得有误!”

    “诺!”

    随着一声令下,一行人迅速行动起来,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以贩卖山货物做掩护,到城内各处打探消息去了。

    只有两个人没走,非是旁人,正是秦锋和耗子。

    要想安置数万流寇,需要大量的钱粮,正常途径又根本筹集不到,只好用点非常手段了,而这次乔装改扮进城,就是踩盘子来了。

    “锋哥,咱们去哪?”

    “听说正宁城内粮食铺子多,如今这年头,做粮食生意的肯定是大户人家,咱们看看去!”

    “好!”

    二人在街上转悠了一会儿,向行人略加打探,很快就找到了正宁城内最大的一家粮食铺子—刘记粮店,位于南门内大街上,前面是十二间房子的巨大门脸,后面是占地上百亩的大院子,隔着高高的围墙,都能看到里面密密麻麻的粮仓,足有上百座之多。

    因为时间尚早,刘记粮店还没有开门营业,可是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人龙,都是来买粮食的老百姓。

    正宁州一带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而失去土地的百姓们,只能通过别的方式谋生,比如开店铺、当手工业者,或者卖苦力,再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粮食吃,而粮价高低则由大地主、大商人们一手掌控着,想卖多少银子就卖多少银子!

    秦锋、耗子混入了买粮食的人群当中,观察周围的情况,探查有用信息。

    片刻之后,刘记粮店的门板打开了,从中走出一名胖掌柜的,还有二十多名伙计,并挂出了一块白木牌子,上面用墨字写着今天的粮食价格精米一千文一斗、糙米七百文一斗、小麦六百文一斗……黍、豆、糜子、谷子等杂粮五百文一斗。

    木牌上还写着小本经营、概不赊欠,有钱请进、无钱莫入!

    “老天爷啊,粮食又涨价了,比昨天足足涨了一成,杂粮都五百文一斗了,还让不让老百姓活命啊?”

    “之前流寇大军围城,外面的粮食运不进来,涨价还有情可原,如今官军打了大胜仗、将王左桂那伙子流寇都剿灭干净了,道路畅通无阻,粮食怎么还不断涨价啊?”

    “刘大头一家子真黑心,这是吃老百姓的肉、喝老百姓的血,把人往绝路上逼啊,再这样逼下去,没有活路了,老子也去当流寇,总比活活饿死的强!”

    “嘘,小声点,别让官差们听见,找你的麻烦!”

    ……

    看到粮食又涨价了,排队的百姓们一阵大哗,有人唉声叹气、有人顿足捶胸,还有人不断的低声咒骂。

    可是骂归骂,却没有一个人离开的。

    没办法,人必须得吃饭,那怕粮价再高,也得硬着头皮买!

    至于钱财方面,能熬一天是一天吧,那天熬不住了,要么上吊、跳井、抹脖子,那么就去当流寇,举旗造反!

    ……

    秦锋、耗子混在人群当中,看着如此高昂的粮价,又对视了一眼,彼此目光中都充满了震惊之色,要知道,万历四十八年的时候,在西北地区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精米。

    到了天启年间,受战争、灾荒的影响,粮食开始涨价,一两银子只能买一石精米了。

    到了崇祯元年,西北大旱、粮食严重减产,价格突飞猛涨,有的地方涨了三四倍、有的地方涨了五六倍、有的地方甚至涨了十倍以上。

    问题是,正宁州一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灌溉便利,受旱灾的影响并不大,粮食减产也不太严重,于情于理,粮价都不该涨的太离谱才是。

    事实上,正宁城内的粮食价格,都可以和那些重灾区比肩了,这非常不合常理,显然是有人在故意的囤积粮食、哄抬粮价,进而谋取暴利!

    大灾之年,干这种事,无异于草菅人命,真是缺八辈子德了!

    接下来,百姓们开始排队买粮食,粮店的伙计们一边接待、一边不停的报价

    “收碎银一块,重一两八钱二分,成色一般、折价两成,合一两二钱一分……买糜子二斗二升一合。”

    “收碎银一块,重二两八钱八分,成色极差、折价三成半,合一两九钱一分……买黍子三斗八升二合。”

    ……

    大明朝以白银为主要货币,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故而铸造出来的银锭成色杂乱、大小不一,进行商品交易之时,必须进行称重、估色、折价才行,这本来是正常的事情。

    可刘记粮店未免太黑了一点,明明是上好的雪花白银,硬说成是杂银,而后拼命的折价……至于杂银,就折价折的更狠了。

    价格高、折价狠也就罢了,关键是出售的粮食里还掺杂着大量的沙子、草根、木屑、老鼠屎……看着都让人恶心,吃起来是什么滋味,简直不敢想象。

    这样的东西,与其说是粮食,不如说是牲口饲料更妥当一些。

    面对这种情况,买粮的百姓们除了唉声叹气,就没有别的表示了,显然是经历的太多,已经习以为常了。

    很快的,队伍前面轮到了一位老者,大约六十岁出头,身材佝偻、满脸皱纹,穿着满是补丁的旧衣服,手中拿着个破布口袋,身边还跟着一名小女孩。

    小女孩六七岁左右,齿白唇红、眉清目秀,标准的小美人胚子一枚,就是身体太瘦弱了一些,明显的营养不良!

    负责接待的是一位青衣伙计,看着破衣烂衫的老者,目光中满是轻蔑之色“老家伙,有多少银子,买什么粮食?”

    “您看看,这个值多少银子,全部买糜子!”

    说话间,老者掏出一对银手镯子,颜色雪白、雕工细致,一看就是上等货色。

    青衣伙计接在手中,却使劲的撇了撇嘴,而后放在一杆戥子上称重“破旧白银手镯一对,重二两一钱二分,质地下乘,折价三成。”

    “啊,您可看好了,这是我孙女周岁之时,老汉花了不少积蓄,专门请人打造的,用的是上等雪花白银,足足有二两八钱八分重!”

    “呸,我说二两一钱二分重、就是二两一钱二分重,我说是质地下乘、那就是质地下乘,你到底买不买粮食,不买就滚,活该饿死你个老东西!”

    “唉,买、买!

    “二两一钱二分,折价三成,合银一两四钱五分,可买糜子二斗九升!”

    说话间,伙计拿出了木制升斗,量了二斗九升的糜子,倒入了老者的破布口袋中,倒的时候,还故意抖了几下手,结果木斗里本就不满的粮食又洒落了一些。

    看着洒落的粮食,老者不敢争论什么,只能长叹一声,而后一手拎着粮食口袋、一手拉着小女孩准备离开,不想又有情况发生了。

    只见刘记粮店的那位胖掌柜走了出来,指挥着两名伙计,将原来的价格牌子摘下来,又换上了一块新的,上面清楚写着精米一千一百文一斗,糙米七百七十文一斗,小麦六百六十文一斗……黍、豆、糜子、谷子等杂粮五百五十文一斗!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